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23页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写作思路及方法 | 第23-28页 |
第一章 周代家臣制度产生的原因 | 第28-42页 |
一、家臣制是宗法、分封制实行的必然结果 | 第28-37页 |
二、采邑制度是家臣制度得以完善的有力依托 | 第37-42页 |
第二章 周代卿大夫私家家臣的设置、职责及其特点 | 第42-88页 |
第一节 西周时期卿大夫私家家臣的设置、职责及特点 | 第42-63页 |
一、西周贵族政治中家臣的设置情况 | 第42-57页 |
二、西周贵族家臣设置的特点 | 第57-60页 |
三、家朝的设立与家臣的册命标志着家臣制度的成熟 | 第60-63页 |
第二节 春秋时期卿大夫私家家臣的设置、职责及特点 | 第63-88页 |
一、以家宰和邑宰为首的家臣职官系统 | 第63-81页 |
二、春秋卿大夫私家家臣设置的特点 | 第81-88页 |
第三章 周代家臣的来源及社会地位 | 第88-120页 |
第一节 周代家臣的来源 | 第88-102页 |
一、宗法性家臣 | 第88-90页 |
二、非宗法性家臣 | 第90-102页 |
第二节 周代家臣的社会地位 | 第102-120页 |
一、分封等级制度下的家臣社会地位 | 第102-108页 |
二、卿权强大下的家臣地位 | 第108-111页 |
三、家臣内部等级的区分 | 第111-120页 |
第四章 周代家臣制度之主臣关系的变迁 | 第120-140页 |
第一节 周代传统家臣的“为主尽忠”原则 | 第120-128页 |
一、奉行“只知其家,不知其国”和“不知贰命”的原则 | 第121-123页 |
二、“策名委质”礼实施下主臣关系的契约化 | 第123-127页 |
三、生事其主,死事其魂,生死以之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春秋时期家主与家臣关系的新变化 | 第128-140页 |
一、家臣有自己独立的行事原则和评判标准 | 第128-129页 |
二、“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 | 第129-131页 |
三、新型相对平等的君臣观念的诞生 | 第131-134页 |
四、家主与家臣的双向选择 | 第134-140页 |
第五章 春秋时期家臣势力的壮大 | 第140-168页 |
第一节“政在家门”局面的形成是家臣势力壮大的前提 | 第140-158页 |
一、卿大夫对分封制度下各种礼制原则的破坏 | 第141-153页 |
二、世卿局面的形成是卿族擅权的重要标识 | 第153-158页 |
第二节 家臣在卿大夫私家斗争及与“公室”对抗中的作用 | 第158-168页 |
一、家臣在卿大夫私家斗争中的作用 | 第158-164页 |
二、家臣在“公”、“私”斗争中的两面性 | 第164-168页 |
第六章 家臣叛乱与周代家臣制的衰亡 | 第168-196页 |
第一节 家臣叛主与“陪臣执国命” | 第168-175页 |
第二节 鲁国家臣叛主及“陪臣执国命”的原因 | 第175-186页 |
一、鲁国家臣叛乱的历史原因 | 第176-184页 |
二、鲁国家臣叛乱的现实因素 | 第184-186页 |
第三节 周代家臣制度衰亡的历史必然性 | 第186-196页 |
一、封建领主制的全面崩溃是家臣制衰亡的根本原因 | 第187-188页 |
二、家臣流动性的增强促进了家臣制的崩溃 | 第188-192页 |
三、“陪臣执国命”的戒惧作用及“养士之风”的兴起 | 第192-196页 |
结语 | 第196-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1页 |
后记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