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目录 | 第7-8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基于和容量最大模型的分簇方案 | 第14页 |
1.2.2 基于协同度模型的分簇方案 | 第14-15页 |
1.2.3 其它动态分簇方案 | 第15页 |
1.3 动态分簇方案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站群协同分簇及分簇模型介绍 | 第18-26页 |
2.1 基站群分簇协同技术 | 第18-20页 |
2.1.1 系统分簇 | 第18-19页 |
2.1.2 簇内基站协同处理 | 第19-20页 |
2.2 分簇模型介绍 | 第20-24页 |
2.2.1 和容量最大分簇模型 | 第20-22页 |
2.2.2 协同度分簇模型 | 第22-24页 |
2.3 现有分簇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平均信干比增益的分簇模型 | 第26-35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3.3 平均信干比增益分簇模型 | 第28-31页 |
3.3.1 模型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2 平均信干比增益求解 | 第30-31页 |
3.4 仿真验证 | 第31-34页 |
3.4.1 仿真条件 | 第31-32页 |
3.4.2 分簇结果对比 | 第32-33页 |
3.4.3 分簇协同性能对比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系统平均性能增益最大化的基站群分簇方案 | 第35-45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非理想情况下分簇问题描述 | 第35-37页 |
4.3 系统平均性能增益最大化分簇方案设计 | 第37-40页 |
4.3.1 簇结构生成方案设计 | 第38页 |
4.3.2 基于簇间合并的簇结构形成流程 | 第38-39页 |
4.3.3 基于簇间合并的簇结构生成实例 | 第39-40页 |
4.4 仿真验证 | 第40-44页 |
4.4.1 仿真条件 | 第40-41页 |
4.4.2 分簇方案性能 | 第41页 |
4.4.3 CSI失真及信道快变对分簇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4.4.4 CSI失真及信道快变对平均信干比增益的影响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部分CSI下簇规模均匀的基站群快速分簇方案 | 第45-56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现有分簇方案的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5.3 部分CSI条件有效性分析 | 第46-48页 |
5.4 部分CSI下簇规模均匀的快速分簇方案设计 | 第48-52页 |
5.4.1 相似度矩阵设计 | 第48-50页 |
5.4.2 协同信息的交互更新 | 第50页 |
5.4.3 簇间合并调整 | 第50-51页 |
5.4.4 具体的分簇流程 | 第51页 |
5.4.5 方案优缺点 | 第51-52页 |
5.5 仿真验证 | 第52-55页 |
5.5.1 仿真条件 | 第52页 |
5.5.2 簇规模均匀度 | 第52-53页 |
5.5.3 方案性能 | 第53-54页 |
5.5.4 方案收敛速度 | 第54-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贡献 | 第56-57页 |
6.3 下一步工作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