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论文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的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概念解析第10-11页
        1.2.1 综合体第10页
        1.2.2 微气候第10页
        1.2.3 微气候适应性第10-11页
    1.3 相关理论研究第11-12页
        1.3.1 关于综合体与可持续环境的研究第11页
        1.3.2 关于被动式设计的研究第11-12页
        1.3.3 关于环境应变的研究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6 结构框架及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综合体与微气候的相互作用第14-19页
    2.1 综合体的外在效应第14-16页
        2.1.1 加剧热岛效应第14-15页
        2.1.2 迎光面光污染,背光面留阴影第15-16页
        2.1.3 地面屏风效应,空中高楼风第16页
    2.2 微气候对综合体的影响第16-19页
        2.2.1 微气候影响使用功能第16-17页
        2.2.2 微气候影响能量利用第17-18页
        2.2.3 微气候影响健康舒适第18-19页
第3章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的综合体形态生成策略第19-33页
    3.1 适应风环境的综合体形态第19-24页
        3.1.1 以通风为主导的形态第19-21页
        3.1.2 以防风为主导的形态第21-23页
        3.1.3 以风压为主导的形态第23-24页
    3.2 适应光环境的综合体形态第24-26页
        3.2.1 东西走向的道路布局第25页
        3.2.2 避免南北走向的建筑布局第25页
        3.2.3 适当加大建筑密度第25-26页
    3.3 适应热环境的综合体形态第26-30页
        3.3.1 最小外表面积第27-28页
        3.3.2 最低体形系数第28-30页
    3.4 微气候综合影响下的形态生成第30-33页
第4章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的综合体功能复合策略第33-43页
    4.1 裙房部分空间功能布局第33-35页
        4.1.1 与界面资源差异分布适应的功能布置第33-34页
        4.1.2 与空间的温度分区相结合的功能分区第34页
        4.1.3 发挥辅助功能和产热功能的缓冲作用第34-35页
    4.2 高层部分空间功能布局第35-39页
        4.2.1 办公功能布局第35-36页
        4.2.2 公寓功能布局第36页
        4.2.3 酒店功能布局第36页
        4.2.4 文化休闲功能布局第36-37页
        4.2.5 与体形相适应的垂直分区第37-38页
        4.2.6 与朝向相适应的平面分区第38-39页
    4.3 地下部分空间功能布局第39-43页
        4.3.1 以环境需求最低的交通功能作为基础第39-41页
        4.3.2 以中庭空间与商业功能结合作为纽带第41页
        4.3.3 以适应地下环境的休闲功能作为延伸第41-43页
第5章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的综合体空间优化策略第43-54页
    5.1 塑造腔体空间来调节空间品质第43-46页
        5.1.1 腔体空间对光环境的调节第43-45页
        5.1.2 腔体空间对风环境的调节第45-46页
        5.1.3 腔体空间对热环境的调节第46页
    5.2 营造差异化场景来优化场所氛围第46-49页
        5.2.1 室外空间室内化第47页
        5.2.2 地下空间地上化第47-49页
        5.2.3 高层空间地面化第49页
    5.3 配置自然元素来优化人工环境第49-54页
        5.3.1 水体对人工环境的优化第50-51页
        5.3.2 覆土对人工环境的优化第51-52页
        5.3.3 植被对人工环境的优化第52-54页
第6章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的综合体设计实践第54-62页
    6.1 项目概况第54-56页
        6.1.1 设计理念第55-56页
        6.1.2 微气候适应第56页
    6.2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的形态生成策略应用第56-58页
        6.2.1 促进通风应用第56-57页
        6.2.2 提高采光效果第57-58页
        6.2.3 采暖与制冷并重第58页
    6.3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的功能复合策略应用第58-60页
        6.3.1 高层部分第58-60页
        6.3.2 裙房部分第60页
    6.4 基于微气候适应性的空间优化策略应用第60-62页
        6.4.1 利用中庭改善微气候第60-61页
        6.4.2 屋顶绿化的生态功能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景观设计
下一篇:综合能源站土壤源热泵运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