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模型论文

感知的回归--“模型”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与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缘起和目的第8页
    1.2 研究对象与范畴界定第8-9页
    1.3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9-11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9-10页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 论文框架第11-12页
第二章 “模型”的概念释义及延伸第12-24页
    2.1 作为名词的“模型”——一种设计工具第12-19页
        2.1.1 建筑模型的定义第12页
        2.1.2 建筑模型的作用与意义第12-16页
        2.1.3 建筑模型的分类第16-19页
    2.2 作为动词的“模型”——一种设计方法第19-21页
        2.2.1 建筑模型定义的延伸第19页
        2.2.2 不同设计方法的比较第19-21页
    2.3 建筑模型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第21-23页
        2.3.1 发展历史第21-22页
        2.3.2 发展趋势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模型作为设计工具的特点第24-44页
    3.1 模型的抽象与简化第24-27页
        3.1.1 模型的抽象第24-25页
        3.1.2 模型的简化第25-27页
    3.2 模型的比例与尺度第27-30页
        3.2.1 模型的比例第27-28页
        3.2.2 模型的尺度第28-30页
    3.3 模型的材料与颜色第30-34页
        3.3.1 模型的材料第30-34页
        3.3.2 模型的颜色第34页
    3.4 模型的空间感和场景感第34-39页
        3.4.1 模型的空间感第35-37页
        3.4.2 模型的场景感第37-39页
    3.5 模型的建构性和开放性第39-43页
        3.5.1 模型的建构性第39-41页
        3.5.2 模型的开放性第41-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模型作为设计方法的过程第44-61页
    4.1 综述第44-47页
        4.1.1 模型与建筑设计推进第44-45页
        4.1.2 传统模型制作方法第45-46页
        4.1.3 当代模型制作方法第46-47页
    4.2 传统模型制作方法与建筑设计推进第47-54页
        4.2.1 概述第47-48页
        4.2.2 以同济大学专家公寓楼设计为例第48-54页
        4.2.3 总结第54页
    4.3 当代模型制作方法与建筑设计推进第54-61页
        4.3.1 概述第54-55页
        4.3.2 以罗斯洛克国际金融中心设计为例第55-60页
        4.3.3 总结第60-61页
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图片来源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纽特林·里代克建筑师事务所建筑设计研究
下一篇:软黏土加速蠕变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