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基本建设管理法令论文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9-14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三、 研究现状分析第10-12页
    四、 研究的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的创新点第12页
        (一) 研究的目标第12页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2页
        (三) 论文的创新点第12页
    五、 研究的方法第12-14页
        (一) 文献研究的方法第12-13页
        (二) 比较研究的方法第13页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制度概述第14-21页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第14-16页
    二、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第16-17页
    三、 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性第17-19页
        (一)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第17-18页
        (二) 生态城市建设是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的必然要求第18页
        (三) 生态城市建设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必然要求第18-19页
    四、 设置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第19-21页
        (一) 是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稳步进行的需要第19页
        (二) 是调整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平衡的需要第19页
        (三) 是防止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需要第19-21页
第二章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制度评析第21-30页
    一、 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规定第21-25页
        (一)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2007)第21-22页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第22页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第22-23页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第23-24页
        (五)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第24页
        (六)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第24-25页
    二、 对有关生态城市建设法律法规的缺陷分析第25-30页
        (一)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存在的缺陷第25页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存在的缺陷第25-26页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存在的缺陷第26-27页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配套法律存在的缺陷第27-28页
        (五)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第28页
        (六)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存在的缺陷第28-30页
第三章 国外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制度及实践第30-37页
    一、 美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制度及实践第30-31页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法律制度之中第30页
        (二) 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控第30页
        (三) 完善的制度规范资源利用第30-31页
        (四)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理念第31页
        (五) 设立专门机构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第31页
    二、 日本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第31-33页
        (一) 以严密的法律制度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第31-32页
        (二) 城市型污染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策略的提出第32页
        (三) 完善健全的制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率第32-33页
    三、 巴西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第33-34页
        (一) 注重地区差异的城市规划立法第33-34页
        (二) 生态安全的理念深入环保法律中第34页
        (三) 制度约束与激励措施并举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第34页
        (四) 通过立法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第34页
    四、 澳大利亚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第34-35页
        (一) 制定环境影响评价计划第34-35页
        (二) 建立风险评估系统第35页
    五、 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第35-37页
        (一) 加强预防第35页
        (二) 要求原产地国提供相关资料的权利第35-36页
        (三) 设置必要的技术壁垒阻止有害生物入侵第36-37页
第四章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第37-46页
    一、 确立可持续发展、环境权的宪法地位第37-38页
    二、 制定《生态城市安全法》第38-39页
    三、 制定《生物安全法》第39-40页
    四、 确立与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第40-44页
        (一) 绿色GDP核算制度(EDP)第41-42页
        (二) 风险评估制度第42页
        (三) 经济激励制度第42-43页
        (四) 生产者责任在消费领域的延伸第43页
        (五) 社会听证制度第43页
        (六) 公益诉讼制度第43-44页
    五、 立法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第44-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艾塞那肽中枢利尿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