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水利工程对青岛大沽河地下水水量影响及硝酸盐污染预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0 前言第11-12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地下水水量水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3 橡胶坝对地下水水量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4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5 大沽河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前期研究综述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路线第20-22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2-35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2-27页
        2.1.1 地理位置第22页
        2.1.2 气象条件第22-25页
        2.1.3 水文条件第25-26页
        2.1.4 水利工程第26-27页
    2.2 区域地质条件第27-28页
        2.2.1 地层概况第27页
        2.2.2 构造地貌第27-28页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第28-35页
        2.3.1 地下水贮存条件第28-30页
        2.3.2 含水层特征第30页
        2.3.3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第30-31页
        2.3.4 地下水动态第31-35页
            2.3.4.1 地下水动态特征第31-33页
            2.3.4.2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第33-35页
3 大沽河水源地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第35-57页
    3.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3.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35-36页
            3.1.1.1 边界概化第35页
            3.1.1.2 降雨入渗与蒸发概化第35-36页
            3.1.1.3 开采条件和灌溉回归概化第36页
            3.1.1.4 河流和橡胶坝概化第36页
        3.1.2 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第36-37页
    3.2 研究区数值模型的建立第37-50页
        3.2.1 计算区剖分与时段划分第37-38页
        3.2.2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和初值的确定第38-39页
            3.2.2.1 渗透系数 K 与给水度μ的确定第38-39页
            3.2.2.2 降雨入渗系数α的确定第39页
        3.2.3 源汇项的处理第39-50页
            3.2.3.1 地下水侧向径流量第40页
            3.2.3.2 降雨入渗补给量第40-42页
            3.2.3.3 潜水蒸发量第42页
            3.2.3.4 地下水开采量第42-47页
            3.2.3.5 河流及截渗坝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第47-50页
    3.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第50-57页
        3.3.1 模型的识别第50-54页
        3.3.2 模型的验证第54-57页
4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第57-68页
    4.1 水资源量评价标准第57-59页
        4.1.1 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评价标准的确定第57页
        4.1.2 基准水位和警戒水位的划定第57-59页
    4.2 开采方案预报第59-68页
        4.2.1 现状开采条件下水位预报第59-62页
            4.2.1.1 数据的准备与处理第59页
            4.2.1.2 模拟结果第59-62页
        4.2.2 现状条件下的可开采量第62-64页
        4.2.3 新建橡胶坝后开采量预报第64-68页
5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评价第68-76页
    5.1 硝酸盐的来源第68-69页
    5.2 水质模型的概化第69-70页
    5.3 水质模型的建立第70-73页
        5.3.1 网格剖分与时段划分第71-72页
        5.3.2 弥散度参数的确定第72页
        5.3.3 硝酸盐源汇项的处理第72-73页
    5.4 模型的识别与校正第73-74页
    5.5 水质预测第74-7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结论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3页
个人简历第8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年人多功能电动椅产品改良设计
下一篇:青岛大气中HNO3、HNO2和NH3的浓度分布及其沉降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