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褐变现象研究 | 第10-11页 |
·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非酶褐变机理研究 | 第11-12页 |
·酶促褐变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防止褐变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防止非酶促褐变研究 | 第13页 |
·防止酶促褐变研究 | 第13-15页 |
·中药材防止褐变措施研究 | 第15页 |
·川贝母加工 | 第15-18页 |
·川贝母的本草考证及分类鉴定 | 第15-17页 |
·药材质量及贝母对颜色的要求 | 第17-18页 |
·川贝母的加工 | 第18页 |
·加工出现的问题 | 第18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8-19页 |
·实验目的意义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6页 |
·采样地概况 | 第20页 |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 第20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不同采收期褐变相关生理因子与褐变的关系 | 第20页 |
·人工恒温干燥过程中褐变相关生理因子与褐变的关系 | 第20-21页 |
·几种褐变抑制方法对贝母鳞茎干燥过程中褐变的影响 | 第21-23页 |
·测定方法 | 第23-26页 |
·川贝母褐变度的测定 | 第23页 |
·川贝母鳞茎折干率的测定 | 第23页 |
·不同采收期川贝母鳞茎总酚的测定 | 第23-24页 |
·川贝母鳞茎蛋白质和还原糖的测定 | 第24页 |
·川贝母鳞茎VC的测定 | 第24页 |
·川贝母鳞茎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川贝母鳞茎总生物碱的测定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6页 |
·不同采收期褐变相关生理因子与褐变的关系 | 第26-32页 |
·不同采收期贝母褐变度的变化 | 第27页 |
·不同采收期贝母总酚的变化 | 第27-28页 |
·不同采收期蛋白质,还原糖的变化 | 第28-29页 |
·维生素C(VC)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贝母生采收期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第30页 |
·贝母采收期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30-31页 |
·褐变度变化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31页 |
·不同采收期总生物碱的变化 | 第31-32页 |
·人工恒温干燥褐变相关生理因子与褐变的关系 | 第32-37页 |
·恒温干燥过程中褐变度的变化 | 第32-33页 |
·干燥过程中栽培,野生川贝母鳞茎折干率变化 | 第33-34页 |
·干燥过程中栽培和野生川贝母鳞茎的还原糖,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34页 |
·干燥过程中栽培和野生川贝母维生素C(VC)含量变化 | 第34-35页 |
·干燥过程中栽培,野生川贝母酶促褐变相关生理因子的变化 | 第35-37页 |
·干燥前处理对褐变的影响 | 第37-46页 |
·川贝母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一些特性 | 第37-40页 |
·不同干燥温度对褐变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碱液去皮对褐变的影响 | 第41-43页 |
·抑制剂对褐变的影响 | 第43-46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6-52页 |
·不同采收期褐变原因 | 第46-47页 |
·人工恒温干燥过程中褐变原因 | 第47-49页 |
·几种干燥前处理对褐变抑制研究 | 第49-51页 |
·干燥温度与褐变 | 第49-50页 |
·碱液去皮对褐变的影响 | 第50页 |
·抑制剂对褐变的影响 | 第50-51页 |
·实验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1-5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