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概述 | 第9-13页 |
| (一) 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的内涵 | 第9-10页 |
| 1、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 | 第9页 |
| 2、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的特点 | 第9页 |
| 3、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的种类 | 第9-10页 |
| (二) 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 | 第10-11页 |
| 1、刑事拘留的适用条件 | 第10页 |
| 2、逮捕的适用条件 | 第10-11页 |
| (三) 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的立法目的、意义及法律后果 | 第11-13页 |
| 1、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及防止再犯罪 | 第11页 |
| 2、合法的羁押不会导致国家赔偿 | 第11-13页 |
| 二、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的比较研究 | 第13-15页 |
| (一) 刑事拘留时间长短不同 | 第13页 |
| (二) 决定机关不同 | 第13-14页 |
| (三) 种类不同 | 第14-15页 |
| 三、我国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15-21页 |
| (一) 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存在滥用 | 第15-17页 |
| 1、滥用刑事拘留决定权 | 第15页 |
| 2、滥用延长刑事拘留时间权力 | 第15-16页 |
| 3、刑事拘留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较为模糊 | 第16-17页 |
| (二) 批捕率、审前羁押率过高 | 第17-18页 |
| (三) 逮捕条件规定在实践中存在一定漏洞 | 第18页 |
| (四) 在捕后变更强措施上,行政权监督了检察权 | 第18-21页 |
| 四、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1-29页 |
| (一) 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理念不强 | 第21-22页 |
| 1、保障人权意识不强 | 第21页 |
| 2、没有充分意识到且发挥好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作用 | 第21-22页 |
| 3、检察机关难以把握住最后一道防线 | 第22页 |
| (二)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内部办案体制不完善 | 第22-24页 |
| 1、公安机关内部办案体制不完善 | 第22-23页 |
| 2、检察机关内部办案体制不完善 | 第23-24页 |
| (三) 相关法律规定模糊,现有的规定执行不到位 | 第24-25页 |
| 1、刑事拘留的法律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 | 第24页 |
| 2、延长刑事拘留的依据法律规定较为笼统 | 第24页 |
| 3、逮捕条件没有执行到位 | 第24-25页 |
| (四) 外部监督缺位 | 第25-27页 |
| 1、检察监督权缺位 | 第25-26页 |
| 2、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属、辩护人无法有效监督 | 第26-27页 |
| 3、社会监督缺位 | 第27页 |
| (五) 权责不明,赔偿制度不完善 | 第27-29页 |
| 1、案件办理权责不明 | 第27页 |
| 2、错案的标准不完善 | 第27-28页 |
| 3、赔偿标准过低 | 第28-29页 |
| 五、羁押型刑事强制措施的完善 | 第29-38页 |
| (一) 进一步完善刑事拘留、逮捕方面的法律规定 | 第29页 |
| 1、对刑诉法第八十九条进一步进行解释 | 第29页 |
| 2、完善对可能判处徒刑以下人员的逮捕规定 | 第29页 |
| (二) 建立完善的司法审查监督制度 | 第29-31页 |
| 1、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期限原则上是3日,需要延长的报检察机关批准 | 第30-31页 |
| 2、规定检察机关对自己的决定有独立审查权 | 第31页 |
| (三) 充分发挥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替代作用 | 第31-33页 |
| 1、适当提高取保候审保证金的额度 | 第32页 |
| 2、完善保证人制度 | 第32页 |
| 3、建立犯罪嫌疑人严重违反脱保责任的刑事追究制度 | 第32-33页 |
| (四) 畅通监督渠道,完善救济制度 | 第33-34页 |
| 1、建立一般性案件刑事拘留、逮捕当日公开制度 | 第33页 |
| 2、完善被羁押人救济制度 | 第33-34页 |
| 3、改革文书送达方式 | 第34页 |
| (五) 加快和完善办案体制、管理体制改革 | 第34-38页 |
| 1、创新公安机关刑事案件办理体制 | 第34-35页 |
| 2、加快检察官员额制改革,提高办案效率 | 第35页 |
|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 第35-38页 |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