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8页 |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第2章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与超现实主义画派的讨论 | 第8-15页 |
| 2.1 社会变革下蜕变的莱比锡 | 第8-11页 |
| 2.1.1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背景和起源 | 第8-9页 |
| 2.1.2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风格特点及主要成员 | 第9-11页 |
| 2.2 战争阴影下的超现实主义 | 第11-15页 |
| 2.2.1 超现实主义画派的背景起源 | 第11-12页 |
| 2.2.2 超现实主义的主要分类和代表艺术家 | 第12-15页 |
| 第3章 超现实主义元素的抽离与运用 | 第15-19页 |
| 3.1 传承与发展下的艺术演变 | 第15-16页 |
| 3.1.1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与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对比分析 | 第15-16页 |
| 3.2 超现实主义元素在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中的表现 | 第16-19页 |
| 3.2.1 尼奥.劳赫和谐的矛盾 | 第16-17页 |
| 3.2.2 马蒂亚斯.威舍的空间迷宫 | 第17-19页 |
| 第4章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超现实主义画派与我的创作 | 第19-23页 |
| 4.1 不同地域的相似趣味 | 第19页 |
| 4.1.1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与中国当代艺术 | 第19页 |
| 4.2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超现实主义画派与我的创作 | 第19-23页 |
| 4.2.1 我的创作自述 | 第19-20页 |
| 4.2.2 新莱比锡画派﹑超现实主义艺术对我创作的影响 | 第20-23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3-24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23页 |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23-24页 |
| 致谢 | 第24-25页 |
| 注释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 附录 | 第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