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4-2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一、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基本理论探究 | 第23-47页 |
(一) 艰苦奋斗的相关概述 | 第23-34页 |
1. 艰苦奋斗的基本内涵 | 第23-27页 |
2. 中外艰苦奋斗思想简述 | 第27-34页 |
(二) 艰苦奋斗精神的相关概述 | 第34-39页 |
1. 艰苦奋斗精神的定义 | 第34-35页 |
2. 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功能 | 第35-36页 |
3. 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容 | 第36-39页 |
(三)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相关概述 | 第39-44页 |
1.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维度 | 第39-41页 |
2.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成机制 | 第41-44页 |
(四)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价值 | 第44-47页 |
1. 个体价值 | 第44-45页 |
2. 社会价值 | 第45-47页 |
二、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分析 | 第47-59页 |
(一)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二)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总体上良好 | 第49-53页 |
1. 具有艰苦奋斗的意识 | 第49-51页 |
2. 赞同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 | 第51-52页 |
3. 对艰苦奋斗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 第52-53页 |
(三) 部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存在的问题 | 第53-58页 |
1. 学习难以拼搏进取 | 第53-54页 |
2. 择业就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 第54-55页 |
3. 自主创业的愿望和行动缺失 | 第55-56页 |
4. 追求享受型消费 | 第56-58页 |
(四) 典型个案访谈结果 | 第58-59页 |
三、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9-67页 |
(一) 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59-61页 |
1. 人生价值观偏离 | 第59-60页 |
2. 自满心理 | 第60页 |
3. 缺乏恒心和毅力 | 第60-61页 |
(二) 家庭因素 | 第61-63页 |
1. 父祖辈的过度保护与宠爱 | 第61页 |
2. 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 | 第61-62页 |
3. 家长的不良嗜好 | 第62-63页 |
(三) 学校因素 | 第63-65页 |
1. 学校艰苦奋斗教育效果欠佳 | 第63-64页 |
2. 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 | 第64页 |
3. 部分校领导及教师行为失范 | 第64-65页 |
(四) 社会因素 | 第65-67页 |
1. 现代享乐主义思潮的腐蚀 | 第65-66页 |
2.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负面冲击 | 第66页 |
3. 校园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66-67页 |
四、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对策 | 第67-86页 |
(一) 提高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认识 | 第67-70页 |
1. 开展基本国情教育以增强忧患意识 | 第67-68页 |
2.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树立起远大志向 | 第68-69页 |
3. 加强竞争意识教育以激发精神动力 | 第69页 |
4. 强化责任意识教育以促进责任担当 | 第69-70页 |
(二) 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学与研究 | 第70-72页 |
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 | 第70-71页 |
2. 渗透到其他学科 | 第71-72页 |
3. 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专题研究和学习 | 第72页 |
(三) 开发利用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资源 | 第72-76页 |
1. 红色资源 | 第72-73页 |
2. 校史资源 | 第73-74页 |
3. 节日纪念日资源 | 第74-75页 |
4. 重大科技成就资源 | 第75-76页 |
(四) 创设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环境 | 第76-81页 |
1.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76-78页 |
2. 强化高校的宣传示范效应 | 第78-80页 |
3. 重视家庭教育 | 第80-81页 |
(五) 注重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行为实践 | 第81-86页 |
1. 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追求学业进步 | 第81-82页 |
2. 加强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服务与管理 | 第82页 |
3. 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 第82-83页 |
4. 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 | 第83-84页 |
5.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 第84-85页 |
6. 倡导理性健康的大学生消费风尚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7页 |
后记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