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各类钢结构论文--钢管结构论文

铸钢微观断裂判据研究及其在节点断裂预测中的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0-14页
        1.1.1 钢结构节点断裂的危害第10页
        1.1.2 铸钢节点的应用现状第10-12页
        1.1.3 钢材疲劳破坏的分类第12页
        1.1.4 传统的断裂力学方法第12-13页
        1.1.5 基于微观机制的断裂预测方法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本文研究工作第16-17页
第2章 微观机制断裂预测方法第17-22页
    2.1 金属材料微观断裂机理第17-18页
    2.2 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微观机制模型第18-19页
    2.3 超低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微观机制模型第19-21页
        2.3.1 循环空穴扩张模型(CVGM)第19-20页
        2.3.2 退化有效塑性应变模型(DSPS)第20页
        2.3.3 改良的循环空穴扩张模型(ICVGM)第20-21页
    2.4 特征长度第21-22页
第3章 单调荷载作用下G20Mn5QT材料微观机制模型参数标定第22-38页
    3.1 引言第22页
    3.2 试件制作第22-23页
    3.3 单轴拉伸试验第23-26页
        3.3.1 试验目的及内容第23页
        3.3.2 试验试件及试验过程第23页
        3.3.3 试验结果第23-26页
    3.4 圆周平滑槽口试件单向拉伸试验第26-31页
        3.4.1 试验目的及内容第26页
        3.4.2 试验试件及试验过程第26-28页
        3.4.3 试验结果第28页
        3.4.4 有限元分析及参数? 和η 标定第28-31页
    3.5 扫描电镜试验第31-33页
    3.6 螺栓孔试件拉伸试验第33-36页
        3.6.1 试验过程及现象第34页
        3.6.2 有限元分析第34-36页
    3.7 标定的G20Mn5QT韧性参数与其他结构钢参数比较第36-37页
    3.8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微观断裂模型在铸钢件连接节点单向拉伸断裂预测中的应用第38-50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试件设计第38-40页
    4.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第40-41页
        4.3.1 试验加载装置第40页
        4.3.2 试验加载制度第40-41页
    4.4 试验结果第41-42页
    4.5 有限元分析第42-48页
        4.5.3 材料模型及单元尺寸第42-43页
        4.5.4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第43页
        4.5.5 微观机制模型参数的选取第43-44页
        4.5.6 有限元分析结果第44-48页
    4.6 微观机制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48-49页
    4.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超低周疲劳荷载作用下G20Mn5QT材料微观机制模型参数标定第50-62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圆周平滑槽口试件反复加载试验目的及内容第50-51页
    5.3 圆周平滑槽口试件反复加载试验过程及结果第51-52页
    5.4 有限元分析及参数标定第52-57页
    5.5 标定的损伤参数在螺栓孔试件试验中的验证第57-60页
    5.6 标定的G20Mn5QT损伤参数与其他结构钢参数的比较第60-61页
    5.7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微观机制模型在铸钢空心球节点超低周疲劳断裂预测中的应用第62-73页
    6.1 引言第62页
    6.2 铸钢空心球节点设计第62-63页
    6.3 轴对称模型与实体模型的比较第63-64页
    6.4 节点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断裂预测第64-66页
    6.5 节点超低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断裂预测第66-72页
        6.5.1 循环本构关系第66页
        6.5.2 加载制度第66页
        6.5.3 节点力-位移曲线模拟第66-67页
        6.5.4 3 种微观机制模型对节点断裂的预测第67-71页
        6.5.5 3 种微观机制模型预测结果对比第71-72页
    6.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7.1 结论第73-74页
    7.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00kV全联合构架空间作用效应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湿热地区躺休状态下的空气流动与人体热舒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