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 第9-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2.3 结构安排 | 第11页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1.3.1 可能的创新 | 第11-12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2页 |
1.4 区域范围的界定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区域发展理论 | 第13-15页 |
2.1.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2.1.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2.2 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第三章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 | 第22-34页 |
3.1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第22页 |
3.2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量方法 | 第22-25页 |
3.2.1 单指标测量法 | 第22-24页 |
3.2.2 综合指标测量法 | 第24-25页 |
3.3 中国经济运行特点 | 第25-26页 |
3.3.1 GDP变化特征 | 第25-26页 |
3.3.2 人均GDP变化特征 | 第26页 |
3.4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 | 第26-33页 |
3.4.1 绝对差距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 | 第28-29页 |
3.4.2 相对差距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 第29-33页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第34-41页 |
4.1 自然条件 | 第34页 |
4.2 市场化进程 | 第34-36页 |
4.3 科技进步 | 第36-37页 |
4.4 固定资本 | 第37-38页 |
4.5 人力资本 | 第38-39页 |
4.6 互联网发展程度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 第41-51页 |
5.1 面板数据模型 | 第41-42页 |
5.2 指标选择和说明 | 第42页 |
5.3 实证结果 | 第42-45页 |
5.4 经济区域的再划分 | 第45-48页 |
5.4.1 聚类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说明 | 第45-46页 |
5.4.2 聚类指标的设计 | 第46-47页 |
5.4.3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5.5 进一步实证研究 | 第48-51页 |
5.5.1 实证结果 | 第48-49页 |
5.5.2 进一步分析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1.1 我国区域经济的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 | 第51页 |
6.1.2 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人均GDP增长的作用不同 | 第51页 |
6.1.3 我国经济区域可分为两个区域 | 第51-52页 |
6.1.4 各因素在不同区域对人均GDP增长的作用不同 | 第5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6.2.1 大力推进内陆地区的市场化进程 | 第52-53页 |
6.2.2 提高对内陆地区的科技投入力度 | 第53页 |
6.2.3 引导固定资本投资向内陆地区倾斜 | 第53-54页 |
6.2.4 增加对内陆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形成有针对性的投资格局 | 第54页 |
6.2.5 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加大对内陆地区的投资力度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