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EV71的流行与传播 | 第16-18页 |
1.1.1 EV71的流行概况 | 第16页 |
1.1.2 EV71的传播途径 | 第16-17页 |
1.1.3 临床表现 | 第17-18页 |
1.2 EV71病毒的多样性 | 第18-20页 |
1.2.1 EV71的颗粒结构和基因组结构 | 第18-19页 |
1.2.2 EV71分子的多样性 | 第19-20页 |
1.3 EV71的诊断方法 | 第20-23页 |
1.3.1 中和抗体实验 | 第21页 |
1.3.2 ELISA检测方法 | 第21页 |
1.3.3 病毒分离培养鉴定法 | 第21-22页 |
1.3.4 RT-PCR检测技术 | 第22页 |
1.3.5 荧光定量PCR | 第22页 |
1.3.6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2-23页 |
1.4 预防与治疗 | 第23页 |
1.5 EV71感染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5.1 灵长类动物模型 | 第24页 |
1.5.2 小鼠模型 | 第24-25页 |
1.5.3 树鼩模型 | 第25页 |
1.6 EV71细胞感染模型 | 第25-26页 |
1.6.1 人横纹肌肉瘤细胞 | 第25-26页 |
1.6.2 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 | 第26页 |
1.6.3 非洲绿猴肾细胞 | 第26页 |
1.6.4 人单核细胞 | 第26页 |
1.7 原代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26-29页 |
1.7.1 原代细胞的分离 | 第27-28页 |
1.7.2 原代细胞的培养 | 第28-29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1.9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30-31页 |
第二章 EV71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1-49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2.3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32-33页 |
2.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2.2.5 定量标准品的制备与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34-41页 |
2.2.6 TaqMan PCR检测体系的评价 | 第4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2.4.1 引物和探针结合位点的保守性分析 | 第41-42页 |
2.4.2 TaqMan荧光定量PCR引物及探针浓度的优化 | 第42-43页 |
2.4.3 定量标准品的构建 | 第43页 |
2.4.4 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43-44页 |
2.4.5 重复性分析 | 第44-45页 |
2.4.6 特异性分析和灵敏性分析 | 第45-46页 |
2.4.7 临床样本检测 | 第46-47页 |
2.5 讨论 | 第47-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第49-62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3.2.2 实验试剂和配方 | 第50页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3.2.4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分离 | 第51页 |
3.2.5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优化培养 | 第51-52页 |
3.2.6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纯化及传代培养 | 第52页 |
3.2.7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观察与鉴定 | 第52-53页 |
3.2.8 树鼩原代肾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 | 第53页 |
3.2.9 树鼩肾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53-54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3.4.1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分离 | 第54页 |
3.4.2 树鼩原代肾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4-56页 |
3.4.3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纯化 | 第56页 |
3.4.4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鉴定 | 第56-57页 |
3.4.5 树鼩原代肾细胞增值能力的测定 | 第57-59页 |
3.4.6 树鼩原代肾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59页 |
3.5 讨论 | 第59-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EV71对树鼩原代肾细胞感染特性研究 | 第62-81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7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4.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63-64页 |
4.2.3 实验主要设备仪器 | 第64页 |
4.2.4 Vero细胞及高滴度EV71病毒株的培养 | 第64-65页 |
4.2.5 EV71对树鼩原代肾细胞感染性初步探究 | 第65-66页 |
4.2.6 EV71对树鼩原代肾细胞感染特性研究 | 第66-68页 |
4.2.7 感染树鼩原代肾细胞后EV71 VP1区突变性分析 | 第68-70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70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7页 |
4.4.1 EV71在Vero细胞中最适感染复数及增殖动力学曲线的确定 | 第70-71页 |
4.4.2 EV71感染树鼩原代肾细胞后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 第71-72页 |
4.4.3 EV71感染不同肾细胞病毒滴度检测结果 | 第72-73页 |
4.4.4 EV71对树鼩原代肾细胞最适感染复数的确定 | 第73页 |
4.4.5 EV71在树鼩原代肾细胞中增殖动力学特性 | 第73-74页 |
4.4.6 Western blot检测EV71 VP1蛋白在树鼩肾细胞中的表达 | 第74页 |
4.4.7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EV71 VP1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 | 第74-76页 |
4.4.8 EV71 VP1区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突变性分析 | 第76-77页 |
4.5 讨论 | 第77-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1-92页 |
附录B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