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苏里格气田苏53区块储量计算及开发方案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区块概况第10-13页
    1.1 区块位置第10页
    1.2 气田勘探和开发现状第10-13页
第二章 区块基本地质特征第13-31页
    2.1 地层特征描述第13-17页
        2.1.1 基础地层特征第13-14页
        2.1.2 标志层识别与对比第14-16页
        2.1.3 小层精细划分对比第16-17页
    2.2 构造特征第17-18页
    2.3 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第18-27页
        2.3.1 沉积相微相特征研究第18-20页
        2.3.2 砂体展布特征第20-24页
        2.3.3 有效气层分布特征第24-27页
    2.4 气藏产能特征第27-31页
        2.4.1 试气结果第27-29页
        2.4.2 试采情况第29-31页
第三章 地质储量计算方法、计算单元与储量类别第31-33页
    3.1 储量计算方法第31页
    3.2 储量计算单元第31页
    3.3 储量类别第31-33页
        3.3.1 勘探开发程度第31-32页
        3.3.2 地质研究与认识程度第32页
        3.3.3 储量类别第32-33页
第四章 有效储层的下限标准与确定方法第33-41页
    4.1 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第33页
    4.2 物性下限第33-41页
        4.2.1 米采气指数法确定渗透率和孔隙度下限第33-34页
        4.2.2 经验统计法确定渗透率和孔隙度下限第34-35页
        4.2.3 下限验证第35页
        4.2.4 测井参数下限第35-37页
        4.2.5 有效孔隙度解释方法第37-38页
        4.2.6 含气饱和度解释方法第38-41页
第五章 地质储量计算参数第41-47页
    5.1 含气面积圈定第41-42页
    5.2 有效厚度第42页
    5.3 有效孔隙度第42页
    5.4 原始含气饱和度第42-43页
    5.5 原始地层压力第43页
    5.6 地层温度第43页
    5.7 原始气体偏差系数第43页
    5.8 其它参数第43页
    5.9 地质储量计算结果第43-44页
    5.10 三维地质建模储量计算第44-45页
        5.10.1 构造模型第44-45页
        5.10.2 岩相模型第45页
        5.10.3 属性模型第45页
    5.11 模型地质储量计算第45-47页
第六章 气藏工程方案第47-70页
    6.1 开发原则第47页
    6.2 开发方式第47页
    6.3 开发层系第47-48页
        6.3.1 层系划分原则第47页
        6.3.2 层系划分依据第47-48页
        6.3.3 层系划分结果第48页
    6.4 废弃产量第48页
    6.5 井网井距评价第48-54页
        6.5.1 压恢测试法第48-49页
        6.5.2 裂缝监测法第49-50页
        6.5.3 生产动态法第50-51页
        6.5.4 数值模拟法第51-52页
        6.5.5 累产气反推法第52-54页
    6.6 水平井参数优化设计第54-62页
        6.6.1 水平段方位优选第55-56页
        6.6.2 水平段长度优选第56-57页
        6.6.3 水平井压裂裂缝参数优选第57-62页
    6.7 气井合理生产指标第62-69页
        6.7.1 初期合理配产第62-67页
        6.7.2 递减率第67-69页
        6.7.3 生产指标预测第69页
    6.8 开发方案指标预测第69-70页
第七章 经济评价方法及参数确定第70-74页
    7.1 评价方法第70页
    7.2 经济评价参数第70-71页
    7.3 敏感性分析第71-73页
    7.4 经济评价结论第73-74页
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鹿乡断陷油源对比研究
下一篇:大老爷府油气田储量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