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农村发展与建设方针论文

重庆市农民新村型集中居住建设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页
        1.1.3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第10页
        1.2.2 国内研究第10-13页
        1.2.3 评述第13页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创新之处第14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2.1.1 集中居住第16页
        2.1.2 农民新村第16-17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18页
        2.2.1 理性经济人理论第17页
        2.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第17-18页
        2.2.3 中心地理论第18页
    2.3 小结第18-19页
第3章 农民新村建设机制分析第19-27页
    3.1 农民新村建设动力第19-22页
        3.1.1 政府政策引导第19-20页
        3.1.2 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需求第20页
        3.1.3 工业化程度提升第20-21页
        3.1.4 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第21-22页
        3.1.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第22页
    3.2 农民新村建设障碍第22-25页
        3.2.1 法律法规约束第22-23页
        3.2.2 公共服务资源滞后第23页
        3.2.3 居住成本增长第23-24页
        3.2.4 农民就业不足第24-25页
        3.2.5 社区生活不适应第25页
    3.3 小结第25-27页
第4章 重庆市农民新村建设实证分析第27-42页
    4.1 重庆市农民新村问卷分析第27-31页
        4.1.1 农户基本情况第28-29页
        4.1.2 宅基地情况第29-30页
        4.1.3 土地耕作情况第30页
        4.1.4 集中居住风险第30-31页
    4.2 重庆市农民新村模型构建第31-41页
        4.2.1 数据选取第32页
        4.2.2 指标的选取第32-34页
        4.2.3 模型设定及实证回归第34-39页
        4.2.4 回归结果分析第39-41页
    4.3 小结第41-42页
第5章 重庆市农民新村典型案例分析第42-47页
    5.1 长寿区紫竹新村实践第42-43页
    5.2 江津区燕坝新村实践第43页
    5.3 石柱县印象新村实践第43-44页
    5.4 垫江县明月新村实践第44-45页
    5.5 巴南区棋盘新村实践第45-46页
    5.6 小结第46-47页
第6章 重庆市农民新村建设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第47-53页
    6.1 主要结论第47-49页
        6.1.1 政府支持农民新村建设第47页
        6.1.2 农民具有朴实的利弊观第47-48页
        6.1.3 已入住新村和尚未入住新村的农户对新村建设理解有异同第48页
        6.1.4 入住新村前后农民经济收入与支出不同第48-49页
    6.2 对策建议第49-52页
        6.2.1 拓展集中居住新村建设资金来源第49-50页
        6.2.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村布点第50页
        6.2.3 努力发展产业促增收第50-51页
        6.2.4 积极引导农民观念转变第51-52页
    6.3 小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附录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研究生期间学术情况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垦年限及地形地貌对于矿区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下一篇:连作烟田土壤肥力变化及微生物制剂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