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南四—八区井震联合构造精细建模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1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1-13页
    1.1 地质特征第11页
        1.1.1 区域构造特征第11页
        1.1.2 储层特征第11页
    1.2 开发历程第11-13页
第二章 地震数据体拼接方法研究第13-35页
    2.1 数据管理与可视化第13-14页
        2.1.1 数据收集情况第13页
        2.1.2 数据整理与加载第13-14页
        2.1.3 成果管理与可视化第14页
    2.2 分区块地震数据体及构造解释成果的整合与校正第14-21页
        2.2.1 研究地震数据体拼接方法第14-15页
        2.2.2 地震体拼接的理论方法第15页
        2.2.3 研究区的地震体拼接第15-18页
        2.2.4 分区块地震解释层位整合方法第18-21页
    2.3 建立时间域构造模型第21-24页
        2.3.1 断层模型第22-23页
        2.3.2 构造层面模型第23-24页
    2.4 建立速度场第24-28页
        2.4.1 速度建模方法第24-27页
        2.4.2 建立速度模型第27-28页
    2.5 三维构造精细建模技术研究第28-35页
        2.5.1 研究思路第29页
        2.5.2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第29-30页
        2.5.3 地震解释成果的编辑与修正第30-31页
        2.5.4 研究建立油层组构造模型方法第31-33页
        2.5.5 研究砂岩组级别构造建模方法第33-35页
第三章 深化构造认识第35-37页
    3.1 构造形态变化情况第35页
    3.2 断层变化情况第35-37页
第四章 大位移定向井挖潜技术第37-53页
    4.1 井震联合精细构造模型第37-41页
        4.1.1 断层建模第37-39页
        4.1.2 框架建模第39-41页
    4.2 大位移定向井设计思路和原则第41-42页
        4.2.1 设计思路第41页
        4.2.2 设计原则第41-42页
    4.3 大位移定向井的优化设计第42-49页
        4.3.1 优化布井区域第42-45页
        4.3.2 优化井轨设计第45-47页
        4.3.3 优化射孔层位第47-48页
        4.3.4 优化注采系统第48-49页
    4.4 实施效果第49-50页
        4.4.1 钻井实施情况第49-50页
        4.4.2 投产效果第50页
    4.5 大位移定向井设计规范第50-53页
        4.5.1 有利布井区块的优选第50-51页
        4.5.2 布井区域的优选第51页
        4.5.3 优化井轨迹设计第51-52页
        4.5.4 井轨迹设计与断层面的安全距离第52页
        4.5.5 完善大位移定向井注采关系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作者简介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区东营组沉积相展布规律与储层有利区预测
下一篇:辽河东部凹陷沙三中下段火成岩体识别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