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简介 | 第12-16页 |
1.2.1 SPR仪器系统 | 第12-13页 |
1.2.2 SPR定义 | 第13-14页 |
1.2.3 SPR激发结构及原理 | 第14-16页 |
1.3 SPR应用技术的发展 | 第16-22页 |
1.3.1 传统强度检测SPR光谱技术 | 第16-18页 |
1.3.2 基于微阵列芯片的SPR成像(SPRi)技术 | 第18-19页 |
1.3.3 基于细胞芯片的SPRi技术 | 第19-20页 |
1.3.4 基于细胞芯片的SPRi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优势 | 第20-22页 |
1.4 本文内容简介 | 第22-2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实验装置 | 第22-2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2 荧光标记分子对细胞表面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27-39页 |
2.1 本章绪论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2.2 细胞培养 | 第28页 |
2.2.3 仪器装置 | 第28页 |
2.2.4 流控系统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2.3.1 免(有)标记探针蛋白结合动力学的测量 | 第28-29页 |
2.3.2 荧光标记分子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3 荧光标记分子对探针蛋白在细胞表面结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4 荧光标记分子对探针蛋白在细胞表面结合位点的影响 | 第32-35页 |
2.3.5 电荷效应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单克隆抗体药物Herceptin与细胞表面Her2 受体之间的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39-53页 |
3.1 本章绪论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2.2 细胞转染 | 第40页 |
3.2.3 细胞培养 | 第40-41页 |
3.2.4 免疫荧光 | 第41页 |
3.2.5 仪器装置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3.3.1 提高仪器信噪比 | 第42-43页 |
3.3.2 Herceptin在SKBR3 细胞表面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43-46页 |
3.3.3 Herceptin在不同细胞系细胞表面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46-50页 |
3.3.4 Herceptin在原代细胞表面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肿瘤细胞对单克隆抗体药物Herceptin的耐药机制研究 | 第53-65页 |
4.1 本章绪论 | 第53-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4.2.2 耐药细胞筛选 | 第55-56页 |
4.2.3 免疫荧光 | 第56-57页 |
4.2.4 仪器装置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4.3.1 Herceptin在药物敏感和药物耐受细胞表面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57-59页 |
4.3.2 单细胞耐药指数测定 | 第59-61页 |
4.3.3 细胞耐药机制研究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靶向纳米颗粒在细胞表面的结合机制研究 | 第65-77页 |
5.1 本章绪论 | 第6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5.2.2 制备靶向纳米颗粒 (Herceptin@AuNP) | 第66页 |
5.2.3 细胞培养 | 第66页 |
5.2.4 仪器装置 | 第66页 |
5.3.结果与讨论 | 第66-76页 |
5.3.1 Herceptin@AuNP在SKBR3 细胞表面的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66-72页 |
5.3.2 Herceptin@AuNP在JIMT1 细胞表面的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72-74页 |
5.3.3 识别分子Herceptin密度对靶向纳米颗粒结合性能的影响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A.结合动力学模型 | 第91-95页 |
A1. 单键合模型 | 第91-93页 |
A2. 双组份模型 | 第93-94页 |
A3. 双键合模型 | 第94-95页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
B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领域 | 第95页 |
B2. 其他领域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