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腰英台油田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腰英台油田CO_2相态变化规律研究第16-36页
    2.1 CO_2井筒传热数学模型第16-20页
        2.1.1 井筒结构简化第16-17页
        2.1.2 井筒稳态传热数学模型第17-20页
        2.1.3 近井地层非稳态传热模型第20页
        2.1.4 CO_2井井筒温度梯度数学模型第20页
    2.2 CO_2井筒压力的计算第20-24页
        2.2.1 CO_2井筒压力计算模型第20-21页
        2.2.2 CO_2流体的密度特性第21-23页
        2.2.3 CO_2流体的黏度特性第23-24页
    2.3 CO_2井筒温度压力数学模型计算过程第24-25页
    2.4 腰英台油田生产井筒温度压力计算第25-30页
        2.4.1 腰英台油田生产井筒温度计算模型第26页
        2.4.2 腰英台油田生产井筒压力计算模型第26-27页
        2.4.3 流体物性参数计算第27-30页
    2.5 腰英台油田井筒温度压力计算软件第30-32页
    2.6 注入CO_2相态分析第32-35页
        2.6.1 注入井井筒内CO_2相态第32-33页
        2.6.2 地层中CO_2相态第33-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CO_2驱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第36-51页
    3.1 CO_2驱影响因素筛选与评价第36-42页
        3.1.1 渗透率第36-37页
        3.1.2 油藏深度第37-38页
        3.1.3 油藏温度第38页
        3.1.4 原油黏度第38-39页
        3.1.5 储层厚度第39页
        3.1.6 油藏压力/MMP第39-40页
        3.1.7 原油相对密度第40-41页
        3.1.8 孔隙度第41页
        3.1.9 含油饱和度第41页
        3.1.10 地层非均质性第41-42页
    3.2 腰英台油田CO_2驱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第42-50页
        3.2.1 灰色关联理论确定关联度第42-43页
        3.2.2 用模糊数学方法构造判断矩阵第43-45页
        3.2.3 CO_2驱影响因素权重计算分析第45-49页
        3.2.4 CO_2驱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腰英台油田CO_2非混相驱效果评价研究第51-66页
    4.1 支持向量机基本理论第51-52页
    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原理第52-53页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CO_2驱效果预测第53-57页
    4.4 腰英台油田CO_2驱增油效果分析第57-64页
        4.4.1 第一批试验井增油量分析第57-61页
        4.4.2 第二批试验井组增油量分析第61-64页
        4.4.3 试验区全区增油量分析第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提高腰英台油田CO_2驱效果技术对策研究第66-99页
    5.1 CO_2泡沫封堵技术第66-78页
        5.1.1 CO_2起泡剂优选第66-69页
        5.1.2 CO_2泡沫注入参数优化第69-78页
    5.2 分层注气第78-89页
        5.2.1 储层地质模型建立第78-79页
        5.2.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79-81页
        5.2.3 油藏流体相态拟合第81-86页
        5.2.4 生产动态拟合第86-88页
        5.2.5 分层注气效果预测第88-89页
    5.3 间开间注第89-91页
        5.3.1 注入参数优化第89-91页
        5.3.2 间开间注注气开发方案第91页
    5.4 周期注气第91-96页
        5.4.1 注入参数优化第93-95页
        5.4.2 周期注气开发方案第95-96页
    5.5 变非混相驱为混相驱第96-98页
    5.6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致密气层压裂井产能规律研究
下一篇:镶嵌屏蔽钻井液研究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