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化传统的概念辨析与内容构成 | 第12-19页 |
2.1 “文化传统”概念的当代辨析 | 第12-16页 |
2.1.1 传统与文化传统 | 第12-15页 |
2.1.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 第15-16页 |
2.2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化传统的内容构成 | 第16-19页 |
2.2.1 观念性的文化传统 | 第16-17页 |
2.2.2 制度性的文化传统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文化传统的形成机制与历史作用 | 第19-28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化传统的形成机制 | 第19-24页 |
3.1.1 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的助推 | 第19-20页 |
3.1.2 意识形态对既有材料的加工 | 第20-22页 |
3.1.3 革命对改造环境与人的促进 | 第22-24页 |
3.2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化传统的历史作用 | 第24-28页 |
3.2.1 文化传统的历史创造力 | 第24-26页 |
3.2.2 文化传统的历史惰性力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与现实观照 | 第28-35页 |
4.1 正确解析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最坚决地打破” | 第28-30页 |
4.2 马克思恩格斯从继承视角对待文化传统材料 | 第30-32页 |
4.2.1 新学说首先须从现有思想资料出发 | 第30-31页 |
4.2.2 社会发展阶段更替背后有共同背景 | 第31-32页 |
4.3 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和超越 | 第32-35页 |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传统观与中国文化发展 | 第35-48页 |
5.1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观的形成及意义 | 第35-40页 |
5.1.1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观的形成及曲折发展 | 第35-39页 |
5.1.2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观的重要意义 | 第39-40页 |
5.2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传统观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迪 | 第40-48页 |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选择 | 第41-43页 |
5.2.2 汲取改造人类全部有益的文明成果 | 第43-44页 |
5.2.3 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第44-4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著作类 | 第49-50页 |
期刊类 | 第50-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