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革命统一战线论文

山东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3页
        1.3.1 统一战线第19-21页
        1.3.2 社会治理第21-22页
        1.3.3 社会治理创新第22-23页
    1.4 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3-25页
        1.4.1 基本框架第23-24页
        1.4.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第2章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创新概述第25-35页
    2.1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依据第25-27页
        2.1.1 统战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性第25-26页
        2.1.2 社会治理的发展与统一战线密不可分第26-27页
    2.2 统一战线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地位第27-30页
        2.2.1 是巩固共同思想政治的基础条件第28页
        2.2.2 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第28-29页
        2.2.3 是团结社会阶层各方面力量的基本前提第29-30页
        2.2.4 是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保障第30页
    2.3 统一战线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第30-35页
        2.3.1 有助于凝聚社会的统战力量第31-32页
        2.3.2 有助于提供政治保证和决策支持第32-33页
        2.3.3 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第33-35页
第3章 山东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分析第35-47页
    3.1 统一战线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果和经验第35-43页
        3.1.1 巩固社会治理的共同思想基础第35-36页
        3.1.2 积极为社会治理创新凝心聚力第36-40页
        3.1.3 着力构建社会治理创新新格局第40-42页
        3.1.4 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第42-43页
    3.2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43-47页
        3.2.1 统战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不够高第44页
        3.2.2 社会组织行为能力弱第44-45页
        3.2.3 工作任务随着利益格局的复杂化而更加艰巨第45页
        3.2.4 价值观的多元化要求工作方式更加务实第45-47页
第4章 推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工作的创新第47-59页
    4.1 发挥文化价值优势,构筑社会共识的价值基础第47页
    4.2 发挥政治体制优势,构建新型的社会和谐关系第47-52页
        4.2.1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48-49页
        4.2.2 分类施策,做好社会各阶层人士思想引导工作第49-51页
        4.2.3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和睦相处第51-52页
        4.2.4 创造政策条件,充分发挥宗教信仰的积极作用第52页
        4.2.5 坚持一国两制,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第52页
    4.3 发挥各主体优势,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第52-55页
        4.3.1 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第52-54页
        4.3.2 支持统战团体创新自我治理机制第54-55页
        4.3.3 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增强社会主体意识第55页
    4.4 注重协商引导,推动社会治理方式柔性化第55-56页
        4.4.1 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商平台第55-56页
        4.4.2 积极搭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履职平台第56页
        4.4.3 完善统战成员与群众间的联系机制第56页
    4.5 发挥工作机制优势,营造社会治理创新的多维合力第56-58页
        4.5.1 健全统一战线对象有序参与政治机制第57页
        4.5.2 健全统一战线重大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第57页
        4.5.3 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机制第57页
        4.5.4 健全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协调机制第57-58页
    4.6 加强宣传队伍建设,营造统战服务的良好氛围第58-59页
结束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个助残社会组织的成长史--对苏州市寒香会社的实证考察
下一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演变中的中国主权观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