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控制植物成花转变的途径 | 第11-15页 |
1.1 光周期调控途径 | 第11-14页 |
1.1.1 光信号的输入 | 第12页 |
1.1.2 中心振荡器 | 第12-13页 |
1.1.3 光信号输出 | 第13页 |
1.1.4 植物光周期诱导下的成花转变 | 第13页 |
1.1.5 光周期调节开花模型 | 第13-14页 |
1.2 春化途径 | 第14页 |
1.3 赤霉素途径 | 第14-15页 |
1.4 自主途径 | 第15页 |
2 光周期的关键基因CO及FT | 第15-18页 |
2.1 CO基因是光周期调控的关键基因 | 第15-16页 |
2.1.1 CO基因的结构及分类 | 第15-16页 |
2.1.2 CO基因的功能 | 第16页 |
2.2 FT基因对植物开花直接调控 | 第16-17页 |
2.2.1 FT基因的结构及分类 | 第16-17页 |
2.2.2 FT基因的功能 | 第17页 |
2.3 CO/FT调控模式 | 第17-18页 |
3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荻“北种南移”开花物候的改变 | 第20-24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1 北种南移开花物候比较及分析 | 第21页 |
2.2 纬度和光周期关系分析 | 第21-23页 |
3 讨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荻剪茎再生植株开花特性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24-31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1.2.1 剪茎处理 | 第24页 |
1.2.2 开花物候观测 | 第24页 |
1.2.3 营养生长相关性状的测量 | 第24页 |
1.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1 剪茎再生苗开花物候特性分析 | 第25页 |
2.2 剪茎再生苗光周期分析 | 第25-28页 |
2.3 剪茎再生苗营养生长相关性状分析 | 第28-29页 |
2.3.1 茎杆节数 | 第28页 |
2.3.2 主茎长 | 第28页 |
2.3.3 最大叶片长 | 第28-29页 |
2.4 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人工调控光周期对荻开花及生长特性研究 | 第31-36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1.2.1 材料剪茎处理 | 第31页 |
1.2.2 不同光周期处理 | 第31页 |
1.2.3 开花物候及营养生长相关性状的观测 | 第31-32页 |
1.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2.1 不同光周期处理对荻生育期的影响 | 第32页 |
2.2 不同光周期处理对荻营养生长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32-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荻MsCO,MsFT1及MsFT2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36-50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1.2.1 改良Trizol法提取总RNA及检测 | 第36-37页 |
1.2.2 MsCO、MsFT1及MsFT2基因克隆及分析 | 第37-40页 |
1.2.2.1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37-38页 |
1.2.2.2 cDAN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38页 |
1.2.2.3 PCR扩增 | 第38-39页 |
1.2.2.4 PCR产物纯化回收 | 第39页 |
1.2.2.5 基因克隆及测序 | 第39-40页 |
1.2.2.6 序列分析 | 第40页 |
1.2.3 MsCO、MsFT1基因的RT-PCR检测 | 第40-41页 |
1.2.3.1 RT-PCR引物的设计 | 第40页 |
1.2.3.2 不同生长时期表达检测 | 第40页 |
1.2.3.3 不同组织器官表达分析 | 第40-41页 |
2 结果及分析 | 第41-49页 |
2.1 改良Trizol法提取总RNA | 第41页 |
2.2 MsCO、MsFT1及MsFT2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8页 |
2.2.1 PCR扩增与基因克隆 | 第41-42页 |
2.2.2 MsCO基因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2.2.3 MsFT1及MsFT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8页 |
2.2.3.1 MsFT1及MsFT2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2.2.3.2 MsFT1及MsFT2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44页 |
2.2.3.3 MsFT1及MsFT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进化树的构建 | 第44-46页 |
2.2.3.4 MsFT1及MsFT2蛋白的疏水性及跨膜结构域的预测及分析 | 第46-47页 |
2.2.3.5 MsFT1及MsFT2蛋白的信号肽和亚细胞定位 | 第47页 |
2.2.3.6 MsFT1及MsFT2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 | 第47-48页 |
2.3 MsCO及MsFT1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2.3.1 不同生长时期MsCO、MsFT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页 |
2.3.2 不同组织器官MsCO、MsFT1基因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2页 |
1、荻“北种南移”开花物候期的改变 | 第50页 |
2、荻剪茎再生植株开花特性及营养生长的研究 | 第50页 |
3、人工调控光周期对荻的开花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50-51页 |
4 、荻光周期基因MsCO,MsFT1,MsFT2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