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历史文化街区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其影响研究--以成都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的思路和论文结构第14-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的总体框架结构第15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及研究综述第18-42页
    2.1 主要概念第18-31页
        2.1.1 文化遗产第18-23页
        2.1.2 历史文化街区第23-28页
        2.1.3 利益相关者第28-31页
    2.2 基本理论第31-37页
        2.2.1 社会网络理论第31-34页
        2.2.2 博弈分析理论第34-36页
        2.2.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理论第36-37页
    2.3 研究综述第37-42页
        2.3.1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第37-38页
        2.3.2 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第38-40页
        2.3.3 历史文化街区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第40-42页
第3章 历史文化街区的产生与发展第42-54页
    3.1 历史文化街区溯源第42-46页
        3.1.1 历史起源第42-44页
        3.1.2 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第44页
        3.1.3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第44-46页
    3.2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第46-52页
        3.2.1 全国的发展现状第46-49页
        3.2.2 成都的发展现状第49-52页
    3.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历史文化街区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第54-85页
    4.1 利益相关者确定第54-58页
    4.2 不同利益主体中心度及位置与角色分析第58-70页
        4.2.1 不同利益主体的中心度分析第58-64页
        4.2.2 不同利益主体位置和角色分析第64-70页
    4.3 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第70-83页
        4.3.1 研究方案的设计第70-71页
        4.3.2 因子分析第71-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历史文化街区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博弈分析第85-97页
    5.1 完全信息下政府与社区管理部门之间的动态博弈第85-87页
        5.1.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85-86页
        5.1.2 政府与社区管理部门基于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第86-87页
        5.1.3 博弈结论第87页
    5.2 政府、社区居民及游客三者的静态与动态博弈模型构建第87-91页
        5.2.1 政府、社区居民及游客三者的静态博弈分析第88-90页
        5.2.2 政府、社区居民及游客三者的动态博弈模型构建第90页
        5.2.3 博弈分析结论第90-91页
    5.3 政府、社区/居民与进驻企业之间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第91-95页
        5.3.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91-92页
        5.3.2 当地政府与进驻企业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模型的构建第92-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6章 历史文化街区利益主体诉求满足程度对其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研究第97-123页
    6.1 利益主体诉求满足程度对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模型的基本假定第97-99页
    6.2 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第99-103页
        6.2.1 录入错误剔除(即异常值剔除)第99-100页
        6.2.2 信度检验第100-101页
        6.2.3 效度检验第101-103页
    6.3 利益诉求因子差异分析第103-109页
        6.3.1 wilcoxon方法简介第103页
        6.3.2 历史文化街区利益相关者诉求期望与实际比较分析第103-109页
    6.4 影响程度模型第109-121页
        6.4.1 顾客满意度模型第109-111页
        6.4.2 总体印象评价模型第111-121页
    6.5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7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管理对策第123-127页
    7.1 保护发展管理的目标与思路第123页
    7.2 管理对策第123-127页
        7.2.1 管理制度制定对策第124页
        7.2.2 管理制度实施对策第124-125页
        7.2.3 日常管理对策第125-127页
结论第127-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3页
附录1第143-148页
附录2第148-158页
附录3第158-1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理性直觉主义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下一篇:晚清中下层京官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