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孔子美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 “为己之学”——孔子美育思想的宗旨 | 第10-14页 |
| 1.3 本文选题缘由及写作旨意 | 第14-15页 |
|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存在的困难 | 第15-16页 |
| 第2章 “诗”、“乐”(yuè):孔子“为己之学”美育的主要途径 | 第16-32页 |
| 2.1 “诗”与作为孔子“为己之学”美育途径的“诗教” | 第16-23页 |
| 2.1.1 孔子论“诗” | 第16-18页 |
| 2.1.2 “诗教”——“为己之学”美育的途径 | 第18-23页 |
| 2.2 “乐”(yuè)与作为孔子“为己之学”美育途径的“乐(yuè)教” | 第23-30页 |
| 2.2.1 孔子论“乐”(yuè) | 第23-26页 |
| 2.2.2 “乐(yuè)教”——“为己之学”美育的途径 | 第26-30页 |
| 2.3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3章 “兴”、“乐”(lè):孔子“为己之学”美育的重要特征 | 第32-46页 |
| 3.1 “兴”与作为孔子“为己之学”美育的审美特征 | 第32-38页 |
| 3.1.1 孔子论“兴” | 第32-35页 |
| 3.1.2 “兴”——“为己之学”美育的审美特征 | 第35-38页 |
| 3.2 “乐”(lè)与作为“为己之学”美育的审美特征 | 第38-43页 |
| 3.2.1 孔子论“乐”(lè) | 第38-40页 |
| 3.2.2 “乐”(lè)——“为己之学”美育的审美特征 | 第40-43页 |
| 3.3 小结 | 第43-46页 |
| 第4章 由“学”而“仁”:孔子“为己之学”美育的目标及实施 | 第46-54页 |
| 4.1 “仁”:孔子“为己之学”美育的终极目标 | 第46-49页 |
| 4.1.1 孔子论“仁” | 第46-47页 |
| 4.1.2 “仁”:孔子“为己之学”美育的终极目标 | 第47-49页 |
| 4.2 由“学”而“仁”:孔子“为己之学”美育的最终实现 | 第49-54页 |
| 4.2.1 孔子论“学” | 第49-51页 |
| 4.2.2 由“学”而“仁”:孔子“为己之学”美育的最终实现 | 第51-54页 |
| 第5章 以“为己之学”为宗旨的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54-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