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融合通信背景 | 第10-15页 |
·融合通信简介 | 第10页 |
·融合通信产品形态 | 第10-12页 |
·国内融合通信产业环境分析 | 第12-14页 |
·融合通信规范现状 | 第14-15页 |
·融合通信在企业应用的优越性 | 第15页 |
·插件技术简介 | 第15-19页 |
·插件技术原理 | 第16-17页 |
·插件体系结构 | 第17-18页 |
·插件技术在软件重构中的应用方法 | 第18-19页 |
·插件软件设计步骤 | 第19页 |
·OSGi中的Declarative Services | 第19-29页 |
·OSGi简介 | 第19-21页 |
·Declarative Services | 第21-29页 |
·Component Satisfied概念 | 第22-23页 |
·Component分类 | 第23-26页 |
·Service的发布、查找及绑定 | 第26-27页 |
·DS1.1 XML schema解读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现有客户端架构分析及存在问题 | 第29-39页 |
·融合通信业务系统软件架构介绍 | 第29-32页 |
·现有融合通信客户端架构分析 | 第32-36页 |
·通信模块 | 第32页 |
·使能模块 | 第32-33页 |
·应用模块 | 第33页 |
·系统管理模块 | 第33-34页 |
·外部接口说明 | 第34-36页 |
·SIP协议接口 | 第34-35页 |
·XCAP协议接口 | 第35页 |
·RTP协议接口 | 第35页 |
·MSRP协议接口 | 第35-36页 |
·现有融合通信客户端的不足 | 第36-39页 |
·可扩展性差 | 第37页 |
·缺乏统一的业务功能管理模块 | 第37页 |
·功能模块组件可复用性差 | 第37页 |
·效率不高 | 第37-38页 |
·客户端不易维护 | 第38页 |
·登录安全机制不完善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对原有融合通信客户端的改进 | 第39-64页 |
·改进目标 | 第39页 |
·客户端插件式平台的构建 | 第39-49页 |
·Bundle构建策略 | 第40-42页 |
·明确Bundle的构建需求及实现粒度 | 第40-41页 |
·确定Bundle的类型 | 第41页 |
·隐藏Bundle的功能接口 | 第41-42页 |
·尽可能应用OSGi提供的标准服务 | 第42页 |
·插件式架构的设计 | 第42-46页 |
·总体消息交互序列图 | 第46-49页 |
·处理网络请求的序列图 | 第47-48页 |
·处理用户请求的序列图 | 第48-49页 |
·代码重构 | 第49页 |
·GUI扩展点机制实现 | 第49-54页 |
·Eclipse RCP平台简介 | 第50-51页 |
·扩展点机制 | 第51-52页 |
·客户端插件扩展点及接口的定义 | 第52-54页 |
·启动机制的优化 | 第54-55页 |
·将非DS的应用迁移为DS方式 | 第54页 |
·插件中使用DS方式 | 第54-55页 |
·插件管理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55-60页 |
·插件管理模块结构图 | 第56-57页 |
·插件管理实现 | 第57-60页 |
·定义插件目录层次结构以及配置文档格式 | 第57-58页 |
·插件管理的事务机制 | 第58页 |
·插件的启用禁用实现 | 第58-60页 |
·模块静态结构图 | 第60页 |
·登录安全机制的改进 | 第60-62页 |
·消息分发路由机制的改进 | 第62页 |
·数据融合模块的改造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新旧客户端对比 | 第64-71页 |
·性能对比 | 第64-68页 |
·启动时间和停止时间 | 第64-65页 |
·CPU占用情况 | 第65-67页 |
·内存占用情况 | 第67-68页 |
·新旧架构业务开发量对比 | 第68-69页 |
·功能模块热插拔对比 | 第69-70页 |
·功能组件复用对比 | 第70-71页 |
第五章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第71-72页 |
·下一步工作 | 第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