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祖先祭祀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价值 | 第11-12页 |
1.2 本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古代学者对周代祖先祭祀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近现代学者对周代祖先祭祀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祭祀及祖先祭祀的起源 | 第19-32页 |
2.1 祭祀的起源 | 第19-25页 |
2.1.1 万物有灵 | 第21-22页 |
2.1.2 图腾崇拜 | 第22-25页 |
2.2 祖先祭祀的起源 | 第25-32页 |
2.2.1 灵魂观念 | 第25-27页 |
2.2.2 祖先崇拜 | 第27-32页 |
第三章 “五礼”中周代祖先祭祀梳解 | 第32-67页 |
3.1 吉礼中的祖先祭祀 | 第32-46页 |
3.1.1 肆献裸祭 | 第32-35页 |
3.1.2 馈食祭 | 第35-36页 |
3.1.3 四时祭 | 第36-38页 |
3.1.4 禘祭 | 第38-43页 |
3.1.5 袷祭 | 第43-44页 |
3.1.6 告朔祭 | 第44-46页 |
3.2 凶礼中的祖先祭祀 | 第46-48页 |
3.2.1 葬前奠 | 第46页 |
3.2.2 葬后祭 | 第46-48页 |
3.3 宾礼中的祖先祭祀 | 第48-53页 |
3.3.1 巡狩祭祖 | 第48-49页 |
3.3.2 朝觐祭祖 | 第49-50页 |
3.3.3 朝聘祭祖 | 第50-51页 |
3.3.4 会盟祭祖 | 第51-53页 |
3.4 军礼中的祖先祭祀 | 第53-60页 |
3.4.1 战前祖先祭祀 | 第53-56页 |
3.4.2 战中祖先祭祀 | 第56-57页 |
3.4.3 战后祖先祭祀 | 第57-60页 |
3.5 嘉礼中的祖先祭祀 | 第60-67页 |
3.5.1 加冠祭祖 | 第61-63页 |
3.5.2 婚姻祭祖 | 第63-67页 |
第四章 周代祖先祭祀目的 | 第67-90页 |
4.1 求福 | 第67-78页 |
4.1.1 求福禄寿 | 第67-74页 |
4.1.2 求丰收 | 第74-75页 |
4.1.3 求邦祚 | 第75-78页 |
4.2 告祖 | 第78-85页 |
4.2.1 要事告祖 | 第78-82页 |
4.2.2 感恩告祖 | 第82-85页 |
4.3 禳灾 | 第85-90页 |
4.3.1 禳灾异 | 第85-86页 |
4.3.2 免兵祸 | 第86-87页 |
4.3.3 祛病疾 | 第87-90页 |
第五章 周代祖先祭祀场所及主要礼仪 | 第90-103页 |
5.1 周代祖先祭祀场所 | 第90-95页 |
5.1.1 坛埠 | 第90页 |
5.1.2 坟墓 | 第90-92页 |
5.1.3 宗庙 | 第92-95页 |
5.2 周代祖先祭祀主要礼仪 | 第95-103页 |
5.2.1 祭日之前礼仪 | 第95-97页 |
5.2.2 祭祀当日礼仪 | 第97-102页 |
5.2.3 祭日之后礼仪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周代祖先祭祀与社会制度 | 第103-115页 |
6.1 周代祖先祭祀与昭穆制度 | 第103-107页 |
6.1.1 昭穆制度对周代祖先祭祀相关事项的规定 | 第103-105页 |
6.1.2 周代祖先祭祀维护昭穆制度的例证 | 第105-107页 |
6.2 周代祖先祭祀与宗法制度 | 第107-115页 |
6.2.1 宗法制度对周代主祭祖先权力的规定 | 第108-110页 |
6.2.2 周代祖先祭祀对宗法制度的维护 | 第110-115页 |
第七章 周代祖先祭祀与社会思想 | 第115-128页 |
7.1 周代祖先祭祀与巫术思想 | 第115-122页 |
7.1.1 巫及巫术思想的起源 | 第115-118页 |
7.1.2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巫术思想 | 第118-120页 |
7.1.3 周代祖先祭祀中巫的职掌 | 第120-122页 |
7.2 周代祖先祭祀与阴阳思想 | 第122-128页 |
7.2.1 先秦阴阳思想概说 | 第122-125页 |
7.2.2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阴阳思想 | 第125-126页 |
7.2.3 周代祖先祭祀中阴阳思想分析 | 第126-128页 |
第八章 周代祖先祭祀的变迁 | 第128-143页 |
8.1 殷周祖先祭祀的变迁 | 第128-135页 |
8.1.1 殷周祖先祭祀对象的变迁 | 第128-130页 |
8.1.2 殷周祖先祭祀原则的变迁 | 第130-132页 |
8.1.3 殷周祖先祭祀动机的变迁 | 第132-133页 |
8.1.4 殷周祖先祭祀频率的变迁 | 第133-134页 |
8.1.5 殷周祖先祭祀用人的变迁 | 第134-135页 |
8.2 春秋祖先祭祀的变迁 | 第135-139页 |
8.2.1 春秋祖先祭祀礼制的变迁 | 第136-138页 |
8.2.2 春秋祖先祭祀礼仪的变迁 | 第138页 |
8.2.3 春秋祖先祭祀礼义的变迁 | 第138-139页 |
8.3 战国祖先祭祀的变迁 | 第139-143页 |
8.3.1 尸祭礼仪的消失 | 第139-140页 |
8.3.2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祭祀 | 第140-143页 |
第九章 周代祖先祭祀的特点 | 第143-158页 |
9.1 等级性 | 第143-153页 |
9.1.1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差异 | 第143-144页 |
9.1.2 贵族内部的差异 | 第144-148页 |
9.1.3 嫡庶之间的差异 | 第148-152页 |
9.1.4 男女之间的差异 | 第152-153页 |
9.2 人文性 | 第153-158页 |
9.2.1 重孝 | 第153-156页 |
9.2.2 崇德 | 第156-158页 |
第十章 周代祖先祭祀的作用及影响 | 第158-169页 |
10.1 周代祖先祭祀的作用 | 第158-162页 |
10.1.1 强化秩序 | 第158-159页 |
10.1.2 亲睦家族 | 第159-161页 |
10.1.3 整合伦理 | 第161-162页 |
10.2 周代祖先祭祀的影响 | 第162-169页 |
10.2.1 周代祖先祭祀对周代社会的影响 | 第162-163页 |
10.2.2 周代祖先祭祀对后世的影响 | 第163-169页 |
结语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2-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作者简介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