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干腐病病原镰孢菌的分类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综述 | 第12-21页 |
1.1 马铃薯的食用及药用价值 | 第12页 |
1.1.1 马铃薯的食用价值 | 第12页 |
1.1.2 马铃薯的药用价值 | 第12页 |
1.2 马铃薯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1.3 马铃薯干腐病等贮藏期病害与防治 | 第13-16页 |
1.3.1 马铃薯干腐病 | 第13页 |
1.3.2 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其他病害 | 第13-14页 |
1.3.2.1 马铃薯晚疫病 | 第13-14页 |
1.3.2.2 马铃薯早疫病 | 第14页 |
1.3.2.3 马铃薯环腐病 | 第14页 |
1.3.2.4 马铃薯坏疽病 | 第14页 |
1.3.2.5 马铃薯环腐病 | 第14页 |
1.3.3 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 | 第14-16页 |
1.4 镰孢菌 | 第16-19页 |
1.4.1 镰孢菌的分类 | 第16-19页 |
1.4.1.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1.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2 镰孢菌的寄主范围 | 第19页 |
1.4.3 镰孢菌的拮抗菌 | 第19页 |
1.5 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马铃薯干腐病原镰孢菌的分类研究 | 第21-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1 试剂与药品 | 第21页 |
2.1.1.2 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2.1.1.3 培养基 | 第21-22页 |
2.1.1.4 病原菌来源 | 第22页 |
2.1.2 方法 | 第22-24页 |
2.1.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2页 |
2.1.2.2 病原菌鉴定 | 第22-23页 |
2.1.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2.2.1 镰孢菌的分离率 | 第24页 |
2.2.2 镰孢菌的形态特征 | 第24-30页 |
2.2.3 DNA质量检测 | 第30-32页 |
2.2.4 EF-1α 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2-33页 |
2.2.5 系统发育树 | 第33-35页 |
2.2.6 致病性检测 | 第35-36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2.3.1 结论 | 第36页 |
2.3.2 讨论 | 第36-38页 |
3 马铃薯干腐病原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8-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材料 | 第38页 |
3.1.2 方法 | 第38-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3页 |
3.2.1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9-43页 |
3.2.2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3-47页 |
3.2.3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7页 |
3.2.4 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5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6 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 第49-53页 |
3.2.7 病原菌生长曲线 | 第53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3.3.1 结论 | 第53-54页 |
3.3.2 讨论 | 第54-55页 |
4 拮抗菌及药剂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效果 | 第55-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4.1.1 材料 | 第55页 |
4.1.1.1 菌种 | 第55页 |
4.1.1.2 器材 | 第55页 |
4.1.1.3 药品与试剂 | 第55页 |
4.1.1.4 培养基 | 第55页 |
4.1.2 方法 | 第55-5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4.2.1 拮抗菌的抑菌效果 | 第56-58页 |
4.2.2 农药的抑菌效果 | 第58-59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4.3.1 结论 | 第59-60页 |
4.3.2 讨论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A 测序结果 | 第6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