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7-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本文拟解决问题 | 第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研究 | 第8-9页 |
2.2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2.3 江苏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 第11页 |
2.4 石锁运动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4.1 石锁的起源 | 第11-12页 |
2.4.2 石锁的价值 | 第12页 |
2.4.3 石锁的开展现状研究 | 第12-13页 |
2.4.4 石锁的保护与传承 | 第13页 |
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3-14页 |
2.5.2 民族传统体育 | 第14页 |
2.5.3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4页 |
2.5.4 石锁 | 第14页 |
2.5.5 传承 | 第14-15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3.2.2 田野调查法 | 第15-16页 |
3.2.3 访谈法 | 第16页 |
3.2.4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7-40页 |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4.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 第17页 |
4.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 第17-18页 |
4.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路径 | 第18-19页 |
4.2 殷巷石锁概况 | 第19-21页 |
4.2.1 殷巷石锁诞生地文化、地理、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4.2.2 殷巷石锁渊源与发展概况 | 第20页 |
4.2.3 殷巷石锁场地、器材、服装简况 | 第20-21页 |
4.3 殷巷石锁研究 | 第21-31页 |
4.3.1 群众对殷巷石锁的认知 | 第21-27页 |
4.3.2 习练者对殷巷石锁器具的认知 | 第27-28页 |
4.3.3 殷巷石锁的技法 | 第28页 |
4.3.4 殷巷石锁赛会开展情况 | 第28-29页 |
4.3.5 殷巷石锁活动开展的经费来源情况 | 第29页 |
4.3.6 殷巷石锁的价值 | 第29-31页 |
4.4 殷巷石锁的传承现状 | 第31-33页 |
4.4.1 殷巷石锁的师徒传承 | 第31-32页 |
4.4.2 殷巷石锁的群体传承 | 第32-33页 |
4.5 “殷巷石锁”传承面临的困境 | 第33-34页 |
4.5.1 殷巷石锁生存环境的改变 | 第33页 |
4.5.2 当前传承方式不能满足殷巷石锁传承的需要 | 第33页 |
4.5.3 石锁器具对殷巷石锁传承的制约 | 第33-34页 |
4.5.4 殷巷石锁活动开展经费来源单一 | 第34页 |
4.5.5 殷巷石锁习练者训练情况不容乐观 | 第34页 |
4.6 南京殷巷石锁的传承路径 | 第34-40页 |
4.6.1 提高传承人和艺人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 | 第34页 |
4.6.2 殷巷石锁器具的改进 | 第34-36页 |
4.6.3 现代化媒介的推广 | 第36页 |
4.6.4 融文化旅游形成产业 | 第36-37页 |
4.6.5 利用特定场合的传承 | 第37-38页 |
4.6.6 依教育之力的传承 | 第38-40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0-42页 |
5.1 结论 | 第40-41页 |
5.2 建议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附录一 | 第45-46页 |
附录二 | 第46-47页 |
附录三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