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白细胞及白细胞分类 | 第14-16页 |
1.2 免疫球蛋白 | 第16-17页 |
1.3 运动对白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运动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第18-19页 |
1.5 运动与细胞因子 | 第19-21页 |
1.6 运动与淋巴细胞亚群 | 第21-23页 |
1.7 运动与调节性T细胞 | 第23-24页 |
1.8 天然免疫调节药物葫芦素 | 第24-32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专业运动员白细胞分类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参考范围的建立 | 第34-48页 |
2.1 前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5页 |
2.2.1 实验对象 | 第35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2.3.1 样品采集方法 | 第36页 |
2.3.2 血常规检测方法 | 第36-37页 |
2.3.3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2.3.4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8-44页 |
2.4.1 广东省专业运动员白细胞及其分类调查情况 | 第38-42页 |
2.4.2 广东省专业运动员免疫球蛋白三联 (Ig G/A/M) 水平调查 | 第42-44页 |
2.5 讨论 | 第44-47页 |
2.5.1 对广东省专业运动员白细胞分类水平的调查 | 第44-46页 |
2.5.2 对广东省专业运动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调查 | 第46-47页 |
2.6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48-66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8-50页 |
3.2.1 实验对象 | 第49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0-54页 |
3.3.1 训练安排 | 第50页 |
3.3.2 样品采集方法 | 第50页 |
3.3.3 血常规检测方法 | 第50-51页 |
3.3.4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3.3.5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 第52页 |
3.3.6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 第52-53页 |
3.3.7 分离外周血PBMC | 第53页 |
3.3.8 人外周血Fox P3+调节性T细胞检测方法 | 第53页 |
3.3.9 流式细胞仪设置 | 第53-54页 |
3.3.10 统计分析 | 第54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4-59页 |
3.4.1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白细胞分类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2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第55页 |
3.4.3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4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56-58页 |
3.4.5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 第58-59页 |
3.5 讨论 | 第59-65页 |
3.5.1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白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59-60页 |
3.5.2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第60-61页 |
3.5.3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61页 |
3.5.4 四周高强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61-64页 |
3.5.5 四周大强度训练对运动员外周血Fox P3+ Treg的影响 | 第64-65页 |
3.6 结论 | 第65-66页 |
第四章 葫芦素E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66-91页 |
4.1 前言 | 第66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6-7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4.2.3 主要溶液配方 | 第68-7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0-78页 |
4.3.1 细胞培养 | 第70页 |
4.3.2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第70-71页 |
4.3.3 药物浓度MTT实验 | 第71-72页 |
4.3.4 PBMC活化表面分子检测 | 第72页 |
4.3.5 细胞培养液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 第72-74页 |
4.3.6 RNA抽提及逆转录 | 第74页 |
4.3.7 实时定量RT-PCR | 第74-75页 |
4.3.8 细胞浆蛋白抽提 | 第75-76页 |
4.3.9 细胞核蛋白抽提 | 第76页 |
4.3.10 免疫印迹分析 | 第76-77页 |
4.3.11 免疫荧光分析 | 第77-78页 |
4.3.12 统计分析 | 第7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8-86页 |
4.4.1 药物毒性实验结果 | 第78-79页 |
4.4.2 Cuc E抑制PBMC活化表面分子的表达 | 第79-80页 |
4.4.3 Cuc E抑制PBMC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80-81页 |
4.4.4 Cuc E抑制Jurkat T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81-82页 |
4.4.5 Cuc E抑制Jurkat T IL-2、TNF-α 和IFN-γ m RNA的表达水平 | 第82-83页 |
4.4.6 Cuc E对NF-κB信号通路和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83-86页 |
4.5 讨论 | 第86-90页 |
4.5.1 Cuc E抑制PBMC活化表面分子的表达 | 第86-88页 |
4.5.2 Cuc E从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上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88-89页 |
4.5.3 Cuc E对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89-90页 |
4.6 结论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91-93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 第91页 |
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2页 |
附录 基金项目 | 第112-113页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3-1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