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3-18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台湾地区“宪法”解释程序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29页 |
一、台湾地区“宪法”解释程序的产生 | 第19-22页 |
二、台湾地区“宪法”解释程序的发展 | 第22-29页 |
(一) “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规则”的制定 | 第23-24页 |
(二) “司法院大法官会议法”的出台 | 第24-26页 |
(三) “司法院大法官审理案件法”的实施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宪法解释程序的主体及其权限 | 第29-40页 |
一、“大法官”及其行权方式 | 第29-33页 |
(一) 大法官的地位、任职与待遇 | 第29-32页 |
(二) 大法官行权的主要组织方式——大法官会议 | 第32页 |
(三) 大法官行权的次要组织方式——“宪法法庭” | 第32-33页 |
二、“大法官”解释的四类解释权限 | 第33-38页 |
(一) 宪法疑义解释 | 第34-35页 |
(二) 法令“违宪”审查解释 | 第35-37页 |
(三) “宪法”争议解释 | 第37-38页 |
(四) 弹劾“总统”及违宪政党解散案件 | 第38页 |
三、“大法官”解释的(?)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大法官”会议的审理程序 | 第40-49页 |
一、解释案的申请与受理 | 第40-42页 |
二、解释案的审理与决议 | 第42-44页 |
三、解释案的宣告模式 | 第44-45页 |
四、大法官解释的执行 | 第45-47页 |
五、大法官解释的效力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解释程序中的重要问题及其改革 | 第49-58页 |
一、大法官释宪程序运作的争议问题 | 第49-53页 |
(一) 宪法解释疑义类型的存废问题 | 第49-50页 |
(二) 政治问题司法审查的界限问题 | 第50-51页 |
(三) 暂时处分制度的创立与运行问题 | 第51-52页 |
(四) 补充解释存在的正当性问题 | 第52-53页 |
二、大法官释宪程序的改革取向——以四次修正草案为基础 | 第53-58页 |
(一) “司法改革委员会”与1997版修正草案 | 第54页 |
(二) “全国司法改革会议”与2002版修正草案 | 第54-55页 |
(三) 2005版“宪法诉讼法”修正草案 | 第55-56页 |
(四) 2013版“大法官审理案件法”修正草案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