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交游诗研究--以“心迹”觅寻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 论著文献 | 第12-13页 |
(二) 论文文献 | 第13-14页 |
二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页 |
三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四 研究范围、途径 | 第14-15页 |
五 交游诗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一) 有明显交游对象、交游事件的诗作 | 第15页 |
(二) 具有一定交游成分的诗作 | 第15页 |
(三) 代赠之作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交游诗概况及其与主要人物的交游关系 | 第16-51页 |
第一节 交游诗概况 | 第16页 |
第二节 大和、开成年间 | 第16-31页 |
一 令狐楚 | 第16-23页 |
二 刘禹锡、白居易 | 第23-29页 |
三 韩瞻 | 第29-31页 |
第三节 会昌朝 | 第31-34页 |
第四节 大中及以后 | 第34-42页 |
一 令狐绹 | 第34-39页 |
二 刘蕡 | 第39-42页 |
第五节 一类“特殊”的交游诗 | 第42-51页 |
一 无明显交游对象或事件的诗作 | 第42-44页 |
二 非明确的即席宴集诗 | 第44-45页 |
三 类“独语”的陈情之作 | 第45-46页 |
四 与女性人物的交游诗 | 第46-51页 |
第二章 五人赠、悼诗 | 第51-78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51页 |
第二节 喻凫 | 第51-54页 |
第三节 薛逢 | 第54-59页 |
第四节 李郢 | 第59-63页 |
第五节 温庭筠 | 第63-69页 |
第六节 崔珏 | 第69-75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75-78页 |
第三章 交游诗心迹觅寻 | 第78-95页 |
第一节 躁进心态与兀傲峭拔之气 | 第78-82页 |
第二节 浓重的知音寥落感与情感挣扎 | 第82-87页 |
第三节 流逝之感 | 第87-89页 |
第四节 归隐之念 | 第89-92页 |
第五节 孤寂之感与对孤寂的品味——寂廖中的清致 | 第92-95页 |
第四章 李商隐交游诗的独特价值 | 第95-106页 |
第一节 “诗本性情,义存比兴” | 第95-97页 |
第二节 “应酬之作,有所取义” | 第97-101页 |
第三节 纷繁复杂的意象 | 第101-102页 |
第四节 对中国古代交游诗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后记 | 第112-11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