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危害 | 第9-10页 |
1.1.1 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特征 | 第9页 |
1.1.2 底泥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9-10页 |
1.2 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底泥重金属元素的化学行为及存在形态 | 第10-11页 |
1.2.2 底泥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 | 第11页 |
1.2.3 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1.3 湘江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2-18页 |
1.3.1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行业调研及分析 | 第12-16页 |
1.3.2 湘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特征 | 第16-17页 |
1.3.3 湘江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特征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标以及意义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研究的目标 | 第19页 |
1.4.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湘江底泥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2.1.1 采样点布设 | 第20-21页 |
2.1.2 底泥样品的采集 | 第21页 |
2.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2.1 重金属总量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2.2 重金属形态含量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 质量控制、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湘江底泥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 | 第24-34页 |
3.1 单一重金属含量的沿程分布 | 第25-31页 |
3.1.1 Cr的沿程分布 | 第25-26页 |
3.1.2 Mn的沿程分布 | 第26-27页 |
3.1.3 Cu的沿程分布 | 第27页 |
3.1.4 As的沿程分布 | 第27-28页 |
3.1.5 Zn的沿程分布 | 第28-29页 |
3.1.6 Cd的沿程分布 | 第29页 |
3.1.7 Pb的沿程分布 | 第29-30页 |
3.1.8 Hg的沿程分布 | 第30-31页 |
3.2 八种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 八种重金属含量的综合比较 | 第32-33页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湘江底泥重金属赋存形态特征研究 | 第34-45页 |
4.1 单一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4-39页 |
4.1.1 Cr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4.1.2 Mn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5页 |
4.1.3 Cu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4.1.4 As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6页 |
4.1.5 Zn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4.1.6 Cd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7页 |
4.1.7 Pb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4.1.8 Hg的形态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4.2 八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比较 | 第39-40页 |
4.3 八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4.4 八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特征综合比较 | 第42-43页 |
4.5 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湘江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 第45-60页 |
5.1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 | 第45-49页 |
5.1.1 地累积指数法背景 | 第45页 |
5.1.2 地累积指数法的计算 | 第45-46页 |
5.1.3 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 | 第46-49页 |
5.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 | 第49-53页 |
5.2.1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背景 | 第49页 |
5.2.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计算 | 第49-50页 |
5.2.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 | 第50-53页 |
5.3 改进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 | 第53-58页 |
5.3.1 改进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背景 | 第53页 |
5.3.2 改进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计算 | 第53页 |
5.3.3 改进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评价结果 | 第53-58页 |
5.4 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