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水汽、凝结和降水论文--降水论文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降尺度方法对江淮流域逐日降水的模拟与预估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研究的现状和研究进展第9-13页
        1.2.1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变化的观测事实第9-10页
        1.2.2 极端气候指数的研究第10-11页
        1.2.3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4 降尺度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本文的工作第13-15页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第15-25页
    2.1 资料简介第15-17页
        2.1.1 站点资料第15页
        2.1.2 ERA-40再分析资料第15-16页
        2.1.3 模式资料第16页
        2.1.4 模式预估资料第16-17页
    2.2 方法第17-25页
        2.2.1 SOM简介第17-19页
        2.2.2 SOM降尺度方法简介第19-20页
        2.2.3 样本检验方法第20-21页
        2.2.4 降水指数第21页
        2.2.5 评估方法第21-25页
第三章 SOM降尺度模型的建立及性能评估第25-35页
    3.1 SOM模态的提取第25-26页
    3.2 降尺度模型的建立第26-27页
    3.3 SOM降尺度模型的性能评估第27-32页
        3.3.1 日降水概率分布评估第27-28页
        3.3.2 降水场空间分布的模拟评估第28-31页
        3.3.3 降水时间变化的模拟评估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5页
第四章 当前气候情景下多模式降水的降尺度效果评估第35-49页
    4.1 多模式日降水概率分布的模拟评估第35-39页
    4.2 多模式降水场空间分布的模拟评估第39-45页
    4.3 多模式降水场时间变化的模拟评估第45-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未来气候情景下多模式降水的SOM降尺度模拟预估第49-63页
    5.1 引言第49-51页
    5.2 降尺度模型平稳性讨论第51-54页
    5.3 江淮地区未来降水变化的预估第54-58页
        5.3.1 日降水概率变化第54-55页
        5.3.2 区域平均降水场的变化第55页
        5.3.3 降水指数变化的空间分布第55-58页
    5.4 未来降尺度预估降水变化的成因探讨—以南京站为例第58-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3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63-67页
    6.1 研究内容总结第63-65页
    6.2 讨论和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夏季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原因
下一篇: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194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