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安龙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传承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海安龙舞的原始发生 | 第8-12页 |
第一节 形成海安龙舞的历史渊源 | 第8-10页 |
一、图腾说 | 第9页 |
二、神话说 | 第9-10页 |
三、繁衍说 | 第10页 |
第二节 孕育海安龙舞的文化类型 | 第10-12页 |
一、通扬运河的农耕文化 | 第11页 |
二、长江流域的渔捞文化 | 第11页 |
三、黄海之滨的海洋文化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海安龙舞的发展演进 | 第12-19页 |
第一节 海安龙舞的传统形态探究 | 第12-16页 |
一、海安镇的“罗汉龙” | 第13-14页 |
二、双楼镇的“苍龙舞” | 第14-15页 |
三、老坝港的“板凳龙”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海安龙舞的现代表演方式 | 第16-19页 |
一、城市、村镇、社区三大领域的交织呈现 | 第17页 |
二、学生“人龙”“手龙”“扁担龙”的校园表演 | 第17-19页 |
三、作品《龙腾江海》创作展演的有力推动 | 第19页 |
第三章 海安龙舞的生存现状与问题 | 第19-22页 |
第一节 海安龙舞的生存现状 | 第20-21页 |
一、民间艺人的流散 | 第20页 |
二、道具工艺的失传 | 第20页 |
三、艺术受众的锐减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海安龙舞的问题探究 | 第21-22页 |
一、生态原因 | 第21页 |
二、社会原因 | 第21页 |
三、文化原因 | 第21-22页 |
第四章 海安龙舞的传承策略与途径 | 第22-26页 |
第一节 海安龙舞的传承策略 | 第22-24页 |
一、文艺工作者的持续创新 | 第22-23页 |
二、教育部门的长期支持 | 第23-24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态保护 | 第24页 |
第二节 海安龙舞的传播途径 | 第24-26页 |
一、竞技舞龙形式的发展 | 第25页 |
二、校园龙舞社团的成立 | 第25页 |
三、与时俱进作品的传播 | 第25-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致谢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作者简介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