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光场图像压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基于视差的光场图像分层编码 | 第13-14页 |
1.2.2 基于视频编码的光场子图像压缩 | 第14页 |
1.2.3 其它光场图像压缩方法 | 第14-17页 |
1.2.3.1 基于多聚焦图像 3-D表示的光场图像压缩方法 | 第14-15页 |
1.2.3.2 基于图像间相关性的光场压缩感知方法 | 第15-16页 |
1.2.3.3 基于多假设预测的光场图像压缩方法 | 第16-17页 |
1.2.3.4 基于形状适应的光场图像压缩方法 | 第17页 |
1.3 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光场理论基础与图像压缩技术 | 第20-40页 |
2.1 普通相机成像模型 | 第20页 |
2.2 光场模型 | 第20-21页 |
2.2.1 四维光场参数模型 | 第21页 |
2.3 光场图像的采集 | 第21-26页 |
2.3.1 早期光场采集装置 | 第21-23页 |
2.3.2 光场图像的多相机采集 | 第23-24页 |
2.3.3 光场图像的单相机采集 | 第24-26页 |
2.4 光场的应用 | 第26-28页 |
2.5 图像压缩方法 | 第28-31页 |
2.5.1 哈夫曼编码 | 第28-30页 |
2.5.2 变换编码 | 第30-31页 |
2.5.2.1 离散余弦变换 | 第30-31页 |
2.5.2.2 整数离散余弦变换 | 第31页 |
2.6 静态图像压缩标准 | 第31-32页 |
2.7 HEVC视频压缩标准 | 第32-36页 |
2.7.1 视频编码中的率失真模型 | 第33-35页 |
2.7.1.1 失真度模型 | 第33-34页 |
2.7.1.2 视频率失真 | 第34-35页 |
2.7.2 视频预测编码 | 第35-36页 |
2.7.2.1 帧内预测 | 第35页 |
2.7.2.2 帧间预测 | 第35页 |
2.7.2.3 运动补偿 | 第35-36页 |
2.8 光场子图像压缩方法 | 第36-39页 |
2.8.1 基于视差的光场图像压缩方法 | 第36-38页 |
2.8.2 基于视频编码的光场图像压缩方法 | 第38-39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视差补偿的光场图像压缩 | 第40-60页 |
3.1 光场图像预处理 | 第40-46页 |
3.1.1 光场图像的标定 | 第40-44页 |
3.1.2 光场子图像的生成 | 第44-46页 |
3.2 光场原始图像压缩与子图像之间的视差 | 第46-47页 |
3.3 多视几何技术对光场子图像压缩的适用性 | 第47-53页 |
3.3.1 透视变换 | 第47-48页 |
3.3.2 特征点匹配 | 第48-49页 |
3.3.3 对参考图像进行透视变换的仿真实验 | 第49-51页 |
3.3.4 透视变换后参考图像与目标图像的相关性 | 第51-53页 |
3.4 基于视差补偿的光场子图像压缩 | 第53-58页 |
3.4.1 基于视差补偿的光场子图像压方法 | 第53-54页 |
3.4.2 视差补偿步骤 | 第54-55页 |
3.4.3 视差矢量优化 | 第55页 |
3.4.4 视差补偿仿真实验 | 第55-57页 |
3.4.5 参考图像经透视变换视差补偿仿真实验 | 第57页 |
3.4.6 光场子图像压缩编码 | 第57-58页 |
3.5 实验分析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基于视频编码的光场图像压缩 | 第60-73页 |
4.1 光场图像的色彩空间变换 | 第60-61页 |
4.2 视频编码图像组结构 | 第61-62页 |
4.3 光场原始图像压缩与子图像压缩 | 第62-63页 |
4.4 基于视频编码的编码方法 | 第63-71页 |
4.3.1 光场子图像分组 | 第63-66页 |
4.3.2 图像参考顺序选择 | 第66-68页 |
4.3.3 图像参考帧数选择 | 第68-71页 |
4.5 实验分析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