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8-22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22-23页 |
1 绪论 | 第23-4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4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2 煤层为主含水层的形成机理与特征 | 第45-51页 |
2.1 煤层为主含水层的地质形成机理 | 第45-46页 |
2.2 煤层为主含水层的地质构造特征 | 第46-48页 |
2.3 煤层为主含水层的水文结构类型 | 第48-49页 |
2.4 煤层为主含水层的矿井危害性 | 第49-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小纪汗矿区煤系地层强度与渗透性试验 | 第51-65页 |
3.1 岩(煤)层的强度试验 | 第51-56页 |
3.2 含水煤层渗透试验原理 | 第56-58页 |
3.3 含水煤层渗透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含水煤层变形-渗流耦合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65-95页 |
4.1 煤层变形行为的动力学描述 | 第65-73页 |
4.2 含水煤层的破坏形式与塑性流动法则 | 第73-85页 |
4.3 含水煤层的渗流基本理论 | 第85-92页 |
4.4 含水煤层与水渗流运动之间的耦合作用 | 第92-93页 |
4.5 岩(煤)层之间的越流 | 第93-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5 巷道围岩变形-渗流耦合系统动力学响应算法 | 第95-169页 |
5.1 巷道围岩变形-渗流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95-102页 |
5.2 巷道围岩变形-渗流耦合系统动力学响应的计算方法 | 第102-137页 |
5.3 程序设计 | 第137-145页 |
5.4 算例 | 第145-1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6 潜水面水位与巷道涌水量分析 | 第169-175页 |
6.1 巷道涌水量影响因素选取 | 第169页 |
6.2 巷道涌水量计算方案 | 第169页 |
6.3 巷道涌水量计算结果 | 第169-1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3-175页 |
7 工程验证 | 第175-179页 |
7.1 煤层巷道掘进中的渗水测试 | 第175-176页 |
7.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176-17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8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2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9-181页 |
8.2 展望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8页 |
作者简历 | 第198-2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