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占有与准占有 | 第10-16页 |
| 1.1 历史沿革 | 第10-12页 |
| 1.2 占有与准占有的比较 | 第12-14页 |
| 1.3 国外准占有立法的比较考察 | 第14-16页 |
| 2 准占有的取得和消灭 | 第16-19页 |
| 2.1 准占有的取得 | 第16-18页 |
| 2.1.1 准占有的客体需为不以对物加以占有而成立的财产权 | 第16-17页 |
| 2.1.2 准占有人须有行使财产权的意思 | 第17页 |
| 2.1.3 准占有人有行使财产权的客观行为 | 第17-18页 |
| 2.2 准占有的消灭 | 第18-19页 |
| 3 准占有的客体 | 第19-24页 |
| 3.1 人格权、身份权 | 第19页 |
| 3.2 所有权及所有权物上请求权 | 第19页 |
| 3.3 撤销权、解除权、回赎权等类似权利 | 第19-20页 |
| 3.4 地役权 | 第20页 |
| 3.5 债权 | 第20-21页 |
| 3.6 准占有制度实例分析 | 第21-24页 |
| 4 准占有的效力 | 第24-30页 |
| 4.1 一般效力 | 第24页 |
| 4.2 占有效力适用的推定 | 第24-30页 |
| 4.2.1 占有关于取得时效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准占有 | 第24-25页 |
| 4.2.2 占有关于权利推定和事实推定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准占有 | 第25-26页 |
| 4.2.3 关于占有物使用收益及占有费用偿还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准占有 | 第26-27页 |
| 4.2.4 关于占有保护请求权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准占有 | 第27-28页 |
| 4.2.5 占有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准占有 | 第28-30页 |
| 5 对建立我国准占有制度的思考 | 第30-34页 |
| 5.1 建立我国准占有制度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 5.1.1 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 | 第30页 |
| 5.1.2 完善我国占有制度的需要 | 第30-31页 |
| 5.2 建立我国准占有制度的可行性 | 第31页 |
| 5.2.1 世界范围内有丰富的立法例可以加以借鉴 | 第31页 |
| 5.2.2 物权法的实施为准占有立法提供契机 | 第31页 |
| 5.3 我国准占有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1-34页 |
| 结论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