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涠洲11区1油田流三段复杂储层表征与建模对策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储层构型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三维地质建摸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1 岩心观察与精细描述第17页
        1.3.2 井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第17页
        1.3.3 相控砂体精细对比与划分第17页
        1.3.4 储层砂体沉积规律的研究第17-18页
        1.3.5 确定储层成因砂体的规模第18页
        1.3.6 相控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第18页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19-20页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20-21页
    1.7 取得的主要创新点第21-23页
2 概况第23-27页
    2.1 区域地理与构造位置第23页
    2.2 区域构造特征第23-24页
    2.3 地层发育情况第24-25页
    2.4 勘探开发概况第25页
    2.5 存在问题第25-27页
3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第27-35页
    3.1 层序地层对比划分原则第27-28页
    3.2 层序地层界面特征第28-33页
        3.2.1 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与追踪第28-32页
        3.2.2 四级旋回的水进界面第32页
        3.2.3 五级旋回水进界面第32-33页
    3.3 研究区层序划分方案第33页
    3.4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第33-35页
        3.4.1 井震三级层序地层特征第33页
        3.4.2 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第33-35页
4 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第35-63页
    4.1 沉积微相类型识别和划分方案第35-46页
        4.1.1 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确定沉积微相类型第35-42页
        4.1.2 测井相特征第42-44页
        4.1.3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划分方案第44页
        4.1.4 典型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第44-46页
    4.2 主要层序单元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第46-63页
        4.2.0 物源体系与水动力条件分析第46-48页
        4.2.1 井震结合与模式指导编图方法第48-50页
        4.2.2 储层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第50-58页
        4.2.3 沉积模式与沉积演化特征第58页
        4.2.4 流三段储层结构特征第58-61页
        4.2.5 复杂储层成因分析第61-63页
5 箱型厚层构型单元储层表征第63-81页
    5.1 箱型厚层砂体内部构型分析第63-72页
        5.1.1 储层构型岩相类型分析第63-64页
        5.1.2 储层构型层次界面分析第64-65页
        5.1.3 储层构型要素类型第65-66页
        5.1.4 成因单砂体的井间对比第66-69页
        5.1.5 成因单砂体的叠置模式第69-70页
        5.1.6 箱型厚层内储层构型特征第70-72页
    5.2 注采关系验证第72-74页
    5.3 储层单砂体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第74-81页
        5.3.1 正常三角洲定量地质知识库第74-77页
        5.3.2 辫状三角洲定量地质知识库第77-81页
6 复杂储层建模对策第81-101页
    6.1 流三段复杂储层建模思路第81-82页
    6.2 构造模型的建立第82-83页
        6.2.1 数据准备与网格设计第82-83页
        6.2.2 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第83页
    6.3 薄互层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第83-95页
        6.3.1 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的优势第83-85页
        6.3.2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原理及建模步骤第85页
        6.3.3 多点地质统计模型的建立第85-95页
    6.4 箱型厚层构型地质建模第95-101页
        6.4.1 构型单元格架模型建立第95页
        6.4.2 构型单元岩相模型建立第95-96页
        6.4.3 相控储层构型属性模型的建立第96-101页
结论与认识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3页
个人简历第113-1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裂隙岩体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问题的近场动力学模拟分析
下一篇: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页岩油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