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第一章 何谓“再现死亡的新闻摄影”?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死亡、摄影、新闻的亲缘关系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再现“死亡”的定义与选材标准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两大奖项中再现“死亡”的作品情况 | 第24-32页 |
1.3.1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 第24-25页 |
1.3.2 荷赛奖(世界新闻摄影奖) | 第25-27页 |
1.3.3 两大新闻摄影奖项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1.3.4 再现死亡的作品统计情况 | 第28-32页 |
第二章 种族与符号:死亡视觉再现的差异 | 第32-45页 |
第一节 死亡有关的视觉符号与形象要素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死因、符号及视觉表达 | 第34-38页 |
2.2.1 三大死因:战争冲突、自然灾害与人为犯罪 | 第34-35页 |
2.2.2 死因差异下被摄体形象要素的差异 | 第35-37页 |
2.2.3 死因差异下死亡视觉符号的差异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种族、符号与意识形态 | 第38-45页 |
2.3.1 种族差异下再现死亡要素的差异 | 第38-43页 |
2.3.2 种族差异下死者社会身份的差异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展现与遮蔽:死亡视觉再现的手法 | 第45-64页 |
第一节 选择的悖论:如何平衡客观与伦理 | 第45-52页 |
3.1.1 尸体是再现死亡的直接方式 | 第45-48页 |
3.1.2 尸体以外的替代性再现方式 | 第48-52页 |
第二节 瞬时的技术:如何抓拍典型性瞬间 | 第52-56页 |
3.2.1 死因差异下死亡形象的选择差异 | 第52-53页 |
3.2.2 摄影构图中主体与背景的转化 | 第53-56页 |
第三节 符号的意义:如何构筑意识形态寓意 | 第56-61页 |
3.3.1 “战争冲突”中的死亡符号与意识形态 | 第57-60页 |
3.3.2 “自然灾害”中的死亡符号与意识形态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图文的互观:如何发挥文字修正效果 | 第61-64页 |
第四章 观看与被看:死亡视觉再现的效能 | 第64-73页 |
第一节 窥视欲望——作为人的天然属性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刺点效果——死亡再现的优越性 | 第66-69页 |
第三节 预设凝视——观看中权力的配置 | 第69-73页 |
结论 | 第73-76页 |
附录A 1986-2016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再现死亡的作品统计表 | 第76-77页 |
附录B 1986-2016年荷赛奖再现死亡的作品统计表 | 第77-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