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三国人物”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二、论文的学术构想 | 第11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6页 |
第一章“三国人物”在宋词中的发展轨迹 | 第16-21页 |
第二章 宋词中主要“三国人物”形象 | 第21-37页 |
第一节 宋词中的君王形象 | 第21-25页 |
一、刘备形象 | 第21-22页 |
二、曹操形象 | 第22-23页 |
三、孙权形象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宋词中的周瑜形象 | 第25-28页 |
一、周郎顾曲 | 第26-27页 |
二、儒雅风流 | 第27页 |
三、功勋卓越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宋词中的诸葛亮形象 | 第28-32页 |
一、有志之士的化身 | 第29页 |
二、隐士的象征 | 第29-30页 |
三、壮志难酬的悲剧人物 | 第30页 |
四、治国有方的谋士 | 第30-32页 |
第四节 宋词中的竹林七贤形象 | 第32-37页 |
一、醉酒忘世 | 第32-33页 |
二、一往情深 | 第33-34页 |
三、隐逸情怀 | 第34-35页 |
四、风流旷达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宋人咏“三国人物”的深层意识 | 第37-49页 |
第一节 英雄崇拜 | 第37-41页 |
一、崇拜历史英雄 | 第37-38页 |
二、创造现实英雄 | 第38-40页 |
三、孤独的自我英雄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时间意识 | 第41-44页 |
一、及时行乐,看淡人生 | 第42-43页 |
二、功业无望,岁月蹉跎 | 第43-44页 |
第三节 闲隐情怀 | 第44-49页 |
一、身隐心未隐的苦闷、悲愤 | 第45-46页 |
二、身心俱隐的自适、解脱 | 第46页 |
三、身心皆忘的淡漠、恣肆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宋词咏“三国人物”原因探析 | 第49-57页 |
第一节 两宋时代环境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宋代儒学复兴的推动 | 第51-53页 |
一、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的增强 | 第51-53页 |
二、宋代道德评判标准的强化 | 第53页 |
第三节 宋词“诗化”的结果 | 第53-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