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炭对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4页
    1.1 生物炭的应用价值第14-16页
        1.1.1 生产原料丰富第14页
        1.1.2 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第14-15页
        1.1.3 土壤改良第15页
        1.1.4 环境修复第15-16页
        1.1.5 其它应用第16页
    1.2 应用生物炭存在的环境风险第16-20页
        1.2.1 生物炭制备过程第16-17页
        1.2.2 生物炭稳定性的弊端第17页
        1.2.3 生物炭自身含有有害物质第17-19页
        1.2.4 有关生物炭负面影响的报道第19-20页
    1.3 研究对象第20-23页
        1.3.1 脲酶的结构第21-22页
        1.3.2 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第22-23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铵的吸附第24-34页
    2.1 实验用品第24-25页
        2.1.1 实验材料第24页
        2.1.2 实验试剂第24页
        2.1.3 实验仪器第24-25页
    2.2 生物炭的制备第25页
    2.3 生物炭和灭菌土的表征第25-26页
        2.3.1 元素分析第25-26页
        2.3.2 表面特性表征第26页
        2.3.3 傅里叶红外表征第26页
    2.4 生物炭和灭菌土对铵的吸附实验第26-28页
        2.4.1 吸附实验第26-27页
        2.4.2 测定方法第27-28页
    2.5 生物炭和灭菌土对尿素的吸附实验第28页
        2.5.1 吸附实验第28页
        2.5.2 检测方法第28页
    2.6 数据处理第28页
    2.7 实验结果第28-33页
        2.7.1 生物炭和灭菌土的表征结果第28-31页
        2.7.2 生物炭对NH_4~+的吸附第31-32页
        2.7.3 灭菌土对尿素的吸附第32-33页
    2.8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生物炭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第34-43页
    3.1 实验用品第34-35页
        3.1.1 实验材料第34页
        3.1.2 实验试剂第34页
        3.1.3 实验仪器第34-35页
    3.2 生物炭和灭菌土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第35页
    3.3 生物炭和灭菌土提取液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第35-36页
    3.4 吸附校正实验第36页
    3.5 检测方法第36页
    3.6 数据处理第36-37页
    3.7 实验结果第37-42页
        3.7.1 反应平衡时间第37页
        3.7.2 生物炭和灭菌土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第37-40页
        3.7.3 生物炭和灭菌土提取液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第40-42页
    3.8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影响脲酶活性的有害因素第43-58页
    4.1 实验用品第43-45页
        4.1.1 实验材料第43页
        4.1.2 实验试剂第43-44页
        4.1.3 实验仪器第44-45页
    4.2 生物炭和灭菌土提取液中有害物质的测定第45-46页
        4.2.1 重金属含量测定第45页
        4.2.2 多环芳烃的测定第45-46页
    4.3 不同温度生物炭尿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第46页
    4.4 不同温度生物炭提取液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第46页
    4.5 脲酶荧光光谱第46-47页
    4.6 不同温度生物炭中自由基的测定第47页
    4.7 实验结果第47-56页
        4.7.1 生物炭和灭菌土提取液中重金属含量第47-48页
        4.7.2 生物炭和灭菌土提取液中多环芳烃含量第48-49页
        4.7.3 不同温度生物炭尿素分解实验结果第49-52页
        4.7.4 脲酶同步荧光光谱第52-54页
        4.7.5 不同温度生物炭中自由基信号第54-56页
    4.8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结论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附录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腐酸类物质化学组成分析及其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通信电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