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24页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24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6-37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26-30页 |
一、政务微信 | 第26-27页 |
二、在线公共服务 | 第27-28页 |
三、公共性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30-37页 |
一、公共价值理论 | 第30-34页 |
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务微信服务的现状——基于浙江17个市县(区)政务微信的调查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服务供给的主体 | 第37-40页 |
一、管理架构 | 第38-39页 |
二、人员构成 | 第39页 |
三、工作机制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服务供给的内容 | 第40-44页 |
一、资讯发布服务 | 第40-41页 |
二、业务处理服务 | 第41-43页 |
三、网络问政服务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服务供给的过程 | 第44-48页 |
一、供给主体的服务递送过程 | 第44-45页 |
二、使用主体的服务获取过程 | 第45-46页 |
三、合作主体的服务参与过程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务微信服务的公共性及其偏离 | 第48-60页 |
第一节 服务供给主体的公共责任及其偏离 | 第48-51页 |
一、服务供给主体的公共责任 | 第48-49页 |
二、服务供给主体公共责任偏离的体现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服务供给内容的公民导向及其偏离 | 第51-56页 |
一、服务供给内容的公民导向 | 第51-52页 |
二、服务供给内容公民导向偏离的体现 | 第52-56页 |
第三节 服务供给过程的公共参与及其偏离 | 第56-60页 |
一、服务供给过程的公共参与 | 第56-57页 |
二、服务供给过程公共参与不足的体现 | 第57-60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务微信服务公共性偏离的多源流分析 | 第60-66页 |
第一节 理念源流 | 第60-62页 |
一、公共责任意识淡薄 | 第60页 |
二、公民导向理念缺失 | 第60-61页 |
三、网络治理理念不足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制度源流 | 第62-64页 |
一、监管问责制度不健全 | 第62页 |
二、内容缺乏标准及规范 | 第62-63页 |
三、多元合作制度不完备 | 第63-64页 |
第三节 技术源流 | 第64-66页 |
一、公共管理技术陈旧 | 第64页 |
二、公众偏好检测技术缺乏 | 第64-65页 |
三、网络治理的信息技术落后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矫正地方政务微信服务公共性偏离的主要策略 | 第66-72页 |
第一节 推动服务供给主体公共责任的回归 | 第66-67页 |
一、强化公共责任理念 | 第66页 |
二、健全监管问责制度 | 第66-67页 |
三、运用现代化公共管理技术 | 第67页 |
第二节 确保服务供给内容的公民导向 | 第67-69页 |
一、树立公民导向理念 | 第68页 |
二、出台服务供给内容的规范要求 | 第68-69页 |
三、运用有效的公众偏好检测技术 | 第69页 |
第三节 增进服务供给过程的公共参与 | 第69-72页 |
一、强化网络治理理念 | 第70页 |
二、完备多元合作制度 | 第70-71页 |
三、运用先进的网络治理信息技术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