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建筑节能重要性 | 第17页 |
1.1.3 我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1.2 可再生能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3.1 太阳能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3.2 地源热泵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4 本文工作要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可再生能源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30页 |
2.1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 | 第22-26页 |
2.1.1 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 | 第22-23页 |
2.1.2 太阳能热水系统分类 | 第23-24页 |
2.1.3 太阳能集热器 | 第24-26页 |
2.1.4 太阳能光电系统 | 第26页 |
2.2 浅层地热能技术应用 | 第26-29页 |
2.2.1 土壤源热泵系统 | 第27页 |
2.2.2 地表水源热泵 | 第27-28页 |
2.2.3 地下水源热泵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黄山地区可再生资源概况 | 第30-35页 |
3.1 黄山市人文地理情况 | 第30页 |
3.2 黄山市气候概况 | 第30-31页 |
3.2.1 气候特点 | 第31页 |
3.2.2 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 第31页 |
3.3 可再生资源状况 | 第31-33页 |
3.3.1 太阳能资源 | 第31-32页 |
3.3.2 地热能资源 | 第32-33页 |
3.4 相关政策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浅层地热能应用研究 | 第35-53页 |
4.1 地源热泵应用技术研究 | 第35-43页 |
4.1.1 岩土热物性参数 | 第35-36页 |
4.1.2 地源热泵换热器 | 第36-38页 |
4.1.3 地源热泵热物性测试 | 第38-43页 |
4.2 某公建项目工程实例分析 | 第43-45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43页 |
4.2.2 冷热负荷估算及机组选型 | 第43-44页 |
4.2.3 项目预期效益 | 第44页 |
4.2.4 项目现状及分析 | 第44-45页 |
4.3 地表水源热泵排水对新安江环境热容量影响 | 第45-51页 |
4.3.1 模拟软件介绍 | 第45-46页 |
4.3.2 项目概况 | 第46-47页 |
4.3.3 参数设置 | 第47页 |
4.3.4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4.4 地源热泵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51页 |
4.5 浅层地热能推广建议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某小区太阳能光热系统能效测试及效益分析 | 第53-6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3-54页 |
5.2 技术方案及系统原理 | 第54-55页 |
5.3 测评方案 | 第55-58页 |
5.3.1 测评依据 | 第55页 |
5.3.2 测评内容 | 第55页 |
5.3.3 检测条件及测试参数 | 第55-56页 |
5.3.4 检测方法 | 第56-58页 |
5.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8-60页 |
5.4.1 系统得热量及常规能源耗量 | 第58-59页 |
5.4.2 系统集热效率及太阳能保证率 | 第59-60页 |
5.5 效能评估 | 第60-63页 |
5.5.1 贮热水箱热损系数 | 第60-61页 |
5.5.2 太阳能保证率及常规能源替代量 | 第61-62页 |
5.5.3 环境效益 | 第62页 |
5.5.4 经济效益评估 | 第62-63页 |
5.6 太阳能建筑应用推广建议 | 第63-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黄山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效益分析与建议 | 第65-69页 |
6.1 社会效益分析 | 第65-66页 |
6.1.1 产业带动能力 | 第65页 |
6.1.2 示范带动作用 | 第65页 |
6.1.3 节能环保效益 | 第65-66页 |
6.2 总结与建议 | 第66-68页 |
6.2.1 配套产业方案 | 第66页 |
6.2.2 完善政策、规范 | 第66-67页 |
6.2.3 营造社会舆论氛围 | 第67页 |
6.2.4 深化人才队伍与科研平台建设 | 第67-68页 |
6.2.5 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政策 | 第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