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空气负离子 | 第9-10页 |
| 1.1.1 空气负离子的来源及产生机理 | 第9页 |
| 1.1.2 空气负离子的影响因素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3.1 国内外空气负离子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3.3 空气负离子研究领域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5-22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页 |
| 2.2 实验数据获取 | 第16-21页 |
| 2.2.1 测量仪器 | 第16页 |
| 2.2.2 监测样点选取 | 第16-19页 |
| 2.2.3 野外数据搜集与处理 | 第19-20页 |
| 2.2.4 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处理 | 第20-21页 |
| 2.3 评价方法 | 第2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2-30页 |
| 3.1 不同功能区间空气负离子浓度分析 | 第22-24页 |
| 3.2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24-28页 |
| 3.2.1 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多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 3.2.2 耕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多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7页 |
| 3.2.3 居民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多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 3.2.4 水域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多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4章 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分析 | 第30-44页 |
| 4.1 空气负离子数学模型构建 | 第30-39页 |
| 4.1.1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模型 | 第30-33页 |
| 4.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模型 | 第33-35页 |
| 4.1.3 耕地空气负离子浓度模型 | 第35-36页 |
| 4.1.4 居民地空气负离子浓度模型 | 第36-37页 |
| 4.1.5 水域空气负离子浓度模型 | 第37-39页 |
| 4.2 空气负离子浓度预测 | 第39-43页 |
| 4.2.1 获取环境因子数据 | 第39页 |
| 4.2.2 空气负离子浓度估算 | 第39-40页 |
| 4.2.3 空间插值 | 第40-43页 |
| 4.3 空气负离子时空分析 | 第4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