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J构造石炭系气藏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立项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状况 | 第10-11页 |
1.2.2 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1页 |
1.2.3 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发展趋势 | 第11页 |
1.2.4 开发潜力评价技术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3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气藏地质勘探开发概况 | 第15-20页 |
2.1 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 | 第15页 |
2.2 气藏勘探历程 | 第15-16页 |
2.2.1 地震勘探简况 | 第15-16页 |
2.2.2 钻探、试油概况 | 第16页 |
2.3 WQJ构造开发简况 | 第16页 |
2.4 气藏描述资料情况 | 第16-20页 |
2.4.1 基础资料 | 第16-18页 |
2.4.2 前期主要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第3章 石炭系地质特征研究 | 第20-38页 |
3.1 石炭系沉积相特征研究 | 第20-25页 |
3.1.1 地层划分、对比和分布特征 | 第20-22页 |
3.1.2 沉积模式与沉积微相特征 | 第22-25页 |
3.2 石炭系构造特征研究 | 第25-30页 |
3.2.1 构造特征描述 | 第25-26页 |
3.2.2 断层特征 | 第26页 |
3.2.3 断层特征分述 | 第26-29页 |
3.2.4 新、老成果对比及可靠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 石炭系储层特征研究 | 第30-38页 |
3.3.1 储层岩性特征 | 第30页 |
3.3.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0页 |
3.3.3 储集空间类型与孔隙结构特征 | 第30-35页 |
3.3.4 电性特征 | 第35页 |
3.3.5 储集岩分类及储层类型 | 第35-36页 |
3.3.6 储层纵横向分布及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第4章 石炭系气藏压力系统和驱动类型 | 第38-43页 |
4.1 流体性质 | 第38-39页 |
4.1.1 流体性质 | 第38页 |
4.1.2 气藏温度 | 第38-39页 |
4.2 气藏压力系统 | 第39-40页 |
4.3 气藏气水界面 | 第40-42页 |
4.3.1 气藏所有井生产至今未见地层水 | 第40页 |
4.3.2 多种方法预测气水界面 | 第40-42页 |
4.4 气藏驱动类型 | 第42-43页 |
第5章 气藏动态分析 | 第43-62页 |
5.1 气藏气井动态特征 | 第43-49页 |
5.1.1 WQ1-1井 | 第44-46页 |
5.1.2 WQ2井 | 第46-47页 |
5.1.3 WQ11井 | 第47-49页 |
5.2 井间连通性分析 | 第49页 |
5.3 压力恢复试井解释 | 第49-53页 |
5.3.1 WQ1-1井压力恢复解释结果 | 第49-50页 |
5.3.2 WQ2井压力恢复解释结果 | 第50-52页 |
5.3.3 WQ11井压力恢复解释结果 | 第52-53页 |
5.3.4 试井解释结论与认识 | 第53页 |
5.4 气井产能评价 | 第53-61页 |
5.4.1 气井产能分析 | 第53-56页 |
5.4.2 气井产能特征 | 第56-57页 |
5.4.3 气井产能建设优化 | 第57-61页 |
5.5 气井合理产量分析 | 第61-62页 |
第6章 石炭系三维地质建模及储量复核与评价 | 第62-76页 |
6.1 石炭系三维地质建模 | 第62-66页 |
6.1.1 建模思路 | 第62页 |
6.1.2 建模流程及网格设计 | 第62-63页 |
6.1.3 三维静态地质建模 | 第63-66页 |
6.1.4 模型调整及储量计算 | 第66页 |
6.2 储量复核与评价 | 第66-76页 |
6.2.1 已申报储量和复核储量概况 | 第66-67页 |
6.2.2 储量复核方法与计算 | 第67-76页 |
第7章 WQJ石炭系气藏预测地质模型建立 | 第76-81页 |
7.1 气藏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7.1.1 模型选择 | 第76页 |
7.1.2 模拟区域与网格系统设计 | 第76页 |
7.1.3 气藏物性标量数据 | 第76页 |
7.1.4 岩石物性 | 第76-77页 |
7.1.5 流体物性 | 第77-78页 |
7.2 参数调整与历史拟合 | 第78-81页 |
7.2.1 动态数据处理与阶段划分 | 第78页 |
7.2.2 可调参数的确定 | 第78页 |
7.2.3 生产井历史拟合 | 第78-80页 |
7.2.4 储量拟合 | 第80页 |
7.2.5 模拟压力的分布规律 | 第80-81页 |
第8章 气藏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措施建议 | 第81-85页 |
8.1 气藏开发潜力评价 | 第81页 |
8.1.1 储量潜力评价 | 第81页 |
8.1.2 WQJ构造与沙罐坪鞍接部位还有潜力 | 第81页 |
8.2 开发措施建议 | 第81-85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9.1 结论 | 第85-86页 |
9.2 建议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