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恶意软件技术分析 | 第15-24页 |
2.1 恶意软件 | 第15-19页 |
2.1.1 恶意软件分类 | 第15-16页 |
2.1.2 恶意软件感染方式 | 第16-17页 |
2.1.3 恶意软件的代码混淆技术 | 第17页 |
2.1.4 静态恶意软件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2.1.5 动态恶意软件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2.2 Windows API | 第19-23页 |
2.2.1 Windows API | 第19-21页 |
2.2.2 Windows API调用 | 第21页 |
2.2.3 内核与用户模式 | 第21-22页 |
2.2.4 Process Monitor与Process Explorer工具简介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内核级系统API的恶意软件模型设计 | 第24-41页 |
3.1 整体目标 | 第24页 |
3.2 基于内核级系统API的恶意软件检测模型设计 | 第24-25页 |
3.3 基于行为分类的检测技术 | 第25-27页 |
3.4 基于内核层挂钩文件技术 | 第27-36页 |
3.4.1 内核级的系统调用Hook | 第28页 |
3.4.2 内核态的恶意代码隐藏行为 | 第28-29页 |
3.4.3 基于内核API的恶意代码动态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3.4.4 对DLL动态链接库注入的检测 | 第31-32页 |
3.4.5 对特洛伊木马化二进制代码注入的检测 | 第32-36页 |
3.5 基于TDI虚拟化的网络检测模型技术研究 | 第36页 |
3.6 APC注入检测方法 | 第36-37页 |
3.7 恶意软件来源及恶意软件样本分析 | 第37-4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系统API的恶意软件检测系统实现 | 第41-56页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1-43页 |
4.2 检测系统子模块设计 | 第43-54页 |
4.2.1 文件行为检测模块设计 | 第43-45页 |
4.2.2 进程行为检测模块设计 | 第45-49页 |
4.2.3 注册表行为检测模块设计 | 第49-51页 |
4.2.4 网络行为检测模块设计 | 第51-53页 |
4.2.5 内核行为检测模块设计 | 第53-54页 |
4.2.6 判断子系统设计 | 第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恶意软件检测系统的测试 | 第56-63页 |
5.1 测试环境介绍 | 第56页 |
5.2 系统界面程序 | 第56-59页 |
5.3 系统功能有效性测试与分析 | 第59-62页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