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及清代以前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8-1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第8页 |
2.2 中脘文献条文的纳入 | 第8-9页 |
2.3 中脘穴古代应用数据库的建立 | 第9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9-10页 |
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10-33页 |
1 中脘单穴主治病证 | 第10-15页 |
1.1 中脘单穴主治科别 | 第10-11页 |
1.2 中医内科病证 | 第11-13页 |
1.3 中医妇、儿、五官科病证 | 第13-15页 |
1.4 中脘单穴主治优势病证 | 第15页 |
2 中脘配伍主治病证 | 第15-30页 |
2.1 中脘穴配伍主治病证科别 | 第15-16页 |
2.2 中医内科病证 | 第16-27页 |
2.3 中医妇科病证 | 第27页 |
2.4 中医儿科病证 | 第27-28页 |
2.5 中医五官科病证 | 第28页 |
2.6 中脘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 | 第28-29页 |
2.7 中脘配伍主治病证和中脘单穴主治病证的比较 | 第29-30页 |
3 中脘配伍腧穴的应用规律 | 第30-31页 |
3.1 中脘配伍腧穴归经的分析 | 第30-31页 |
4 中脘的刺灸法 | 第31-33页 |
4.1 中脘刺灸法的刺激量 | 第31-32页 |
4.2 中脘的针刺刺激量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1. 腧穴主治方面 | 第33页 |
1.1 中脘穴善调中焦脾胃之气 | 第33页 |
1.2 中脘善治心系病症 | 第33页 |
2. 腧穴配伍规律 | 第33-35页 |
2.1 多配伍胃之下合穴足三里 | 第33-34页 |
2.2 中脘穴多与本经及胃经腧穴相配伍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综述 | 第38-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