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银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荧光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6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10-16页
        1.2.1 制备方法概述第10-13页
            1.2.1.1 物理法第10-11页
            1.2.1.2 化学法第11-13页
        1.2.2 液相化学还原法第13页
            1.2.2.1 直接化学还原法第13页
            1.2.2.2 种子生长法第13页
        1.2.3 化学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粒子的影响因素第13-16页
    1.3 银纳米粒子的生长机理第16-18页
        1.3.1 成核—生长第16-17页
        1.3.2 Ostwald熟化机制第17-18页
    1.4 银纳米粒子的性质第18-22页
        1.4.1 抑菌性能第18页
        1.4.2 催化性能第18-19页
        1.4.3 光学性能第19-22页
            1.4.3.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第19-20页
            1.4.3.2 金属增强荧光机制第20-22页
    1.5 金属增强荧光的应用第22-23页
    1.6 荧光材料的简介第23-24页
    1.7 本论文研究构想第24-26页
第二章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9页
        2.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6-27页
        2.2.2 柠檬酸钠还原制备银纳米粒子第27-28页
            2.2.2.1 传统柠檬酸钠还原制备Ag纳米粒子第27-28页
            2.2.2.2 PVP对Ag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28页
            2.2.2.3 NaOH对Ag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28页
            2.2.2.4 Au种子量对Ag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28页
            2.2.2.5 碘离子对Ag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28页
        2.2.3 抗坏血酸还原制备银纳米粒子第28-29页
            2.2.3.1 乙腈对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探究第28-29页
            2.2.3.2 温度对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探究第29页
            2.2.3.3 Au种子量对Ag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29页
            2.2.3.4 不同粒径Ag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9页
        2.2.4 表征过程第29页
            2.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第29页
            2.2.4.2 紫外可见吸收(UV-vis)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9页
        2.3.1 柠檬酸钠还原制备银纳米粒子第29-35页
            2.3.1.1 传统制备银纳米粒子第29-30页
            2.3.1.2 PVP对银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30-31页
            2.3.1.3 氢氧化钠对银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31-32页
            2.3.1.4 Au种子对银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32-34页
            2.3.1.5 碘离子对银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34-35页
        2.3.2 抗坏血酸还原法制备Ag纳米粒子第35-39页
            2.3.2.1 乙腈对反应体系动力学影响第35-36页
            2.3.2.2 种子量对Ag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第36页
            2.3.2.3 温度对反应体系动力学影响第36-37页
            2.3.2.4 不同粒径Ag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Ag@SiO_2增强CdS量子点荧光及其应用第40-53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实验部分第41-44页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1-42页
        3.2.2 制备过程第42页
            3.2.2.1 Ag及Ag@SiO_2的制备及氨基改性第42页
            3.2.2.2 CdS量子点的制备第42页
            3.2.2.3 CdS量子点与Ag@SiO_2连接。第42页
        3.2.3 测试过程第42-43页
            3.2.3.1 Cu~(2+)及其干扰阳离子检测第42-43页
            3.2.3.2 PPi及其干扰阳离子检测第43页
        3.2.4 表征过程第43-44页
            3.2.4.1 TEM第43页
            3.2.4.2 UV-vis第43页
            3.2.4.3 荧光光谱分析第43-4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4-51页
        3.3.1 CdS量子点及不同壳层厚度的Ag@SiO_2的形貌表征第44-45页
        3.3.2 Ag及不同壳层厚度Ag@SiO_2的紫外可见吸收第45-46页
        3.3.3 不同壳层厚度Ag@SiO_2对CdS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6页
        3.3.4 Ag@SiO_2-CdS对Cu~(2+)、PPi的检测选择性研究第46-48页
        3.3.5 Ag@SiO_2-CdS检测Cu~(2+)灵敏性研究第48-50页
        3.3.6 Ag@SiO_2-CdS-Cu~(2+)检测PPi第50-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基于金属增强荧光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灵敏检测凝血酶第53-65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56页
        4.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4-55页
        4.2.2 制备过程第55-56页
            4.2.2.1 Ag、Ag@SiO_2的制备及表面氨基修饰第55页
            4.2.2.2 适配体固定在Ag@SiO_2纳米粒子的表面第55页
            4.2.2.3 Cy5标记的辅助-DNA与Ag@SiO_2表面的适配体杂交第55-56页
            4.2.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56页
        4.2.3 检测过程第56页
            4.2.3.1 相关物质对Cy5荧光强度的影响第56页
            4.2.3.2 凝血酶检测第56页
        4.2.4 表征过程第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4页
        4.3.1 Ag、Ag@SiO_2及氧化石墨烯的形貌表征第56-58页
        4.3.2 Ag、Ag@SiO_2及Ag@SiO_2-DNA紫外可见吸收第58页
        4.3.3 Ag@SiO_2加入时间对Cy5荧光强度的影响第58-59页
        4.3.4 氧化石墨烯与凝血酶加入时间对Cy5荧光强度的影响第59-60页
        4.3.5 不同壳层厚度的Ag@SiO_2对Cy5荧光强度的影响第60页
        4.3.6 相关物质对Cy5荧光强度的影响第60-61页
        4.3.7 利用MEF/FRET共同作用实现对凝血酶的检测第61-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效荧光碳点的合成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下一篇:生物质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处理抗生素污水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