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提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导论 | 第9-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国外文献 | 第11-12页 |
| (二)国内文献 | 第12-15页 |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7-21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一)流动人口与新市民 | 第17-18页 |
| (二)社会融入 | 第18页 |
| 二、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 (一)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新市民社会融入中政府作用的角色需求 | 第21-29页 |
| 一、新中国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 | 第21-24页 |
| (一)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 (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 | 第22-24页 |
| 二、新市民社会融入的制度实践 | 第24-27页 |
| (一)社会融入的三个维度及影响因素 | 第24页 |
| (二)新市民社会融入的现状 | 第24-27页 |
| 三、新市民社会融入中政府角色的定位 | 第27-29页 |
| (一)健全有关法规规章等公共政策 | 第27页 |
| (二)加强城市社会的管理 | 第27-28页 |
| (三)建立对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新市民社会融入过程中政府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 第29-38页 |
| 一、新市民社会融入过程中政府缺位的表现 | 第29-33页 |
| (一)新市民社会融入中制度供给的缺失 | 第29-30页 |
|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缺失 | 第30-32页 |
| (三)新市民社会融入中政府社会管理的相对缺失 | 第32-33页 |
| 二、新市民社会融入过程中政府缺位的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 (一)政府治理理念的滞后 | 第33-34页 |
|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受到重重阻碍 | 第34-35页 |
| (三)跨部门跨地区治理体制脱节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新市民社会融入的实例分析——张家港市的实践探索 | 第38-45页 |
| 一、张家港新市民治理概况 | 第38-39页 |
| 二、张家港新市民治理的主要内容 | 第39-42页 |
| (一)推行积分管理制度 | 第39页 |
| (二)新市民同城化建设 | 第39-40页 |
| (三)设立新市民治理新平台“新市民事务中心” | 第40-41页 |
| (四)创新人口管理机制 | 第41-42页 |
| (五)新市民社会主体建设 | 第42页 |
| 三、张家港新市民管理制度的成效与经验 | 第42-45页 |
| (一)积分管理制度方面 | 第42-43页 |
| (二)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方面 | 第43-44页 |
| (三)社会管理服务方面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找回政府:完善新市民社会融入机制 | 第45-51页 |
| 一、变革政府的治理理念,建设共享型政府 | 第45-46页 |
| (一)树立人本化治理新理念 | 第45页 |
| (二)推动政府与社会力量进行多元治理 | 第45-46页 |
| 二、创新和推动户籍体制改革,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46-47页 |
| (一)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实现新市民权利价值回归 | 第46页 |
| (二)根据新市民的群体特征,分阶段、差别性的推进户籍制度和相关福利制度的改革 | 第46-47页 |
| (三)因地制宜,扩大外来移民和本地户籍人口之间的制度通道 | 第47页 |
| 三、完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7-49页 |
|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 第47-48页 |
| (二)协调各供给主体,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第48-49页 |
| (三)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投入 | 第49页 |
| 四、建构新市民社会参与多元制度渠道 | 第49-51页 |
| (一)建立新市民自组织,推动新市民的自我管理和社区参与 | 第49-50页 |
|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加强新老市民的文化交流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