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杀螨剂、杀鼠剂、杀其他生物剂论文

Sr18菌杀线虫产物发酵工艺放大及活性组分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1-15页
    1.1 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第11-12页
        1.1.1 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第11页
        1.1.2 植物线虫病害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2页
    1.2 微生物杀线活性菌株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2-13页
        1.2.1 微生物资源的特点第12页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2-13页
    1.3 线虫生防菌Sr18研究概况第13-14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第14-15页
2 Sr18菌杀线虫代谢产物发酵工艺放大第15-37页
    2.1 引言第15-17页
        2.1.1 发酵形式第15页
        2.1.2 发酵工艺的优化第15-17页
        2.1.3 实验思路、内容和意义第17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17-22页
        2.2.1 实验材料第17-18页
            2.2.1.1 菌种第17页
            2.2.1.2 供试线虫第17页
            2.2.1.3 培养基第17-18页
            2.2.1.4 主要试剂第18页
            2.2.1.5 主要仪器设备第18页
        2.2.2 实验方法第18-22页
            2.2.2.1 Sr18菌活化培养第18页
            2.2.2.2 孢子悬液的制备第18页
            2.2.2.3 Sr18菌摇瓶培养第18-19页
            2.2.2.4 30L发酵罐放大培养第19-20页
            2.2.2.5 生物量测定第20-21页
            2.2.2.6 pH测定第21页
            2.2.2.7 生物活性测定第21页
            2.2.2.8 菌株生长和杀线虫活性物质形成的动态曲线绘制第21页
            2.2.2.9 光镜(LM)样品的制备及光镜观察第21-2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2-36页
        2.3.1 培养基组分对Sr18菌菌体形态及杀线虫活性的影响第22-25页
            2.3.1.1 氮源对菌体形体和杀线活性的影响第22-23页
            2.3.1.2 蛋白胨浓度对菌体形体和杀线活性的影响第23-24页
            2.3.1.3 添加麦芽精对菌体形体和杀线活性的影响第24-25页
            2.3.1.4 小结第25页
        2.3.2 Sr18菌杀线虫代谢产物30L罐发酵放大条件的优化第25-29页
            2.3.2.1 接种量对Sr18菌产杀线虫代谢物的影响第25-26页
            2.3.2.2 种子培养方式对Sr18菌产杀虫代谢物的影响第26-27页
            2.3.2.3 溶解氧对Sr18菌产杀虫代谢物的影响第27-28页
            2.3.2.4 培养时间对Sr18菌产杀虫代谢物的影响第28-29页
            2.3.2.5 小结第29页
        2.3.3 Sr18菌30L罐发酵过程中菌丝形态的动态观察和研究第29-33页
            2.3.3.1 丝状真菌生长过程的一般规律第29页
            2.3.3.2 30L罐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的观察及分析第29-30页
            2.3.3.3 30L罐发酵过程中菌丝形态的LM观察及分析第30-31页
            2.3.3.4 菌丝分泌晶体情况的LM观察及分析第31-32页
            2.3.3.5 小结第32-33页
        2.3.4 Sr18菌杀线虫代谢产物200L及5t罐发酵放大的研究第33-36页
            2.3.4.1 200L罐发酵放大第33-34页
            2.3.4.2 5t罐发酵放大第34-35页
            2.3.4.3 小结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Sr18菌杀线虫代谢产物的中性活性组分分离第37-59页
    3.1 引言第37-41页
        3.1.1 真菌杀线虫代谢产物中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第37页
        3.1.2 未知物剖析方法第37-38页
        3.1.3 常用生物分离技术第38-39页
        3.1.4 实验思路、内容和意义第39-41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1-47页
        3.2.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3.2.1.1 主要材料第41页
            3.2.1.2 主要试剂第41页
            3.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1-42页
        3.2.2 实验方法第42-47页
            3.2.2.1 发酵滤液超滤分级第42页
            3.2.2.2 离子交换树脂层析除酸第42-43页
            3.2.2.3 未知组分的定性检测第43页
            3.2.2.4 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分级第43-44页
            3.2.2.5 分子筛层析第44-45页
            3.2.2.6 组分纯度的HPLC法鉴定第45页
            3.2.2.7 微晶纤维素薄层层析第45页
            3.2.2.8 微晶纤维素柱层析第45-46页
            3.2.2.9 离子交换凝胶层析第46-4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7-58页
        3.3.1 发酵滤液超滤分级第47-48页
        3.3.2 离子交换树脂层析除酸第48页
        3.3.3 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分级第48-50页
        3.3.4 分子筛层析分离第50-53页
            3.3.4.1 凝胶外水体积的测量结果第50页
            3.3.4.2 流动相的选择第50-53页
        3.3.5 组分纯度的HPLC法鉴定第53-55页
        3.3.6 微晶纤维素柱层析第55-56页
            3.3.6.1 薄层层析第55页
            3.3.6.2 柱层析第55-56页
        3.3.7 离子交换凝胶层析第56-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4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4.1 总结第59-60页
    4.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化钙骨架碳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湖南省部分地区蝙蝠携带某些蚊媒病毒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