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8-12页 |
1.2.1 国内研究简述 | 第8-10页 |
1.2.2 国外研究简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城市公墓基础研究 | 第17-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1 公墓 | 第17页 |
2.1.2 城市公墓 | 第17页 |
2.2 城市公墓的分类 | 第17-20页 |
2.2.1 按不同宿主可分为回民公墓、华侨公墓、外国人公墓等 | 第17-18页 |
2.2.2 按公墓的管理方式可分为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 | 第18-19页 |
2.2.3 按地形可分为平原公墓和山地公墓 | 第19-20页 |
2.3 空间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2.3.1 纪念性 | 第20页 |
2.3.2 泽被后世的传承性 | 第20页 |
2.3.3 象征性 | 第20页 |
2.3.4 时代性 | 第20-21页 |
2.3.5 地域性 | 第21页 |
2.3.6 生死公用的功能性 | 第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现代城市公墓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22-27页 |
3.1 用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 第22-23页 |
3.2 景观系统的割裂 | 第23-24页 |
3.3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 第24-25页 |
3.4 空间冷漠与情感文化流失 | 第25-26页 |
3.5 追思形式单一与管理繁琐 | 第2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升级与优化理论思路 | 第27-35页 |
4.1 城市立体化理论的引用 | 第27-28页 |
4.1.1 城市立体化理论 | 第27页 |
4.1.2 城市公墓立体化用地模式 | 第27-28页 |
4.2 全面的生态自然观 | 第28-30页 |
4.2.1 生态自然观 | 第28-29页 |
4.2.2 城市公墓生态角色转换 | 第29-30页 |
4.3 情感及艺术化趋势 | 第30-32页 |
4.3.1 情感化设计理论 | 第30页 |
4.3.2 情感艺术性空间 | 第30-32页 |
4.4 数字智能化特色趋势 | 第32-33页 |
4.4.1 数字智能化研究 | 第32页 |
4.4.2 数字智能化公墓 | 第32-3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5 升级与优化设计策略 | 第35-55页 |
5.1 立体化墓地空间 | 第35-41页 |
5.1.1 基面分层重塑 | 第35-36页 |
5.1.2 构成元素的立体化 | 第36-38页 |
5.1.3 景观环境的优化融合 | 第38-39页 |
5.1.4 城市公墓立体化系统构建 | 第39-41页 |
5.2 现代城市公墓生态化 | 第41-45页 |
5.2.1 生态安葬 | 第41-43页 |
5.2.2 生态棺椁运用 | 第43-44页 |
5.2.3 现代科技生产生态能源 | 第44-45页 |
5.3 现代城市公墓园林艺术化 | 第45-50页 |
5.3.1 空间布局及自然元素的园林化整合 | 第45-47页 |
5.3.2 景观建筑元素的园林艺术化 | 第47-49页 |
5.3.3 主题公园式墓园建设 | 第49-50页 |
5.4 情感化设计 | 第50-53页 |
5.4.1 景观建筑语言的情感表述 | 第50-51页 |
5.4.2 情感交流空间的塑造 | 第51-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9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9页 |